2015-201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巩固训练(新版)苏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2171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巩固训练(新版)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5-201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巩固训练(新版)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巩固训练(新版)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巩固训练(新版)苏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

2、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一、解释下列词语:(1)鲜美:鲜嫩美丽; (2)异:对感到诧异;(3)穷:走到尽头 (4)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5)交通:交错相通; (6)要:同“邀”,邀请;(7)无论:更不必说; (8)惋:惊;(9)规:打算; (10)津:渡口二、翻译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

3、繁多。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只见那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情款待。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渔

4、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三、简答题1当渔人一一讲了外面世界的情况后,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答:(1)因“时”而叹惋,为桃源外朝代的更替,时事的变迁而叹惋;因“世”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现实社会的动乱、黑暗而叹惋;因“人”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世人”遭受的战乱、剥削之苦而叹惋。(2)暗示桃花源人不愿也不屑和世俗交往的心理,同时害怕世人破坏他们安宁幸福的生活。2.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

5、想?答: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3.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1)增强文章的真实性;(2)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在当时情况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3)对无法到达理想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答:(1)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一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和乐富足而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2)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答: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