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682146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考纲重点解读】(教师用书独具),【专题导航】,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 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一、政治上: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商周的政治制度 (1)商周实行 ,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 ,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局面。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 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 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 ;地方推行 ,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初频繁

2、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 ,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 ”,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二、经济上: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 (1)先秦时期的耕作技术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 的演变;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汉代牛耕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 (1)西周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技艺高超;春秋战国时期官营、私营和 三种形态并存。 (2)汉代开始用煤炭作燃料冶铁;丝绸

3、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铁犁牛耕,家庭手工业,3商业 (1)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时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2)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 ,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4经济政策 (1)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破坏,封建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制度。,丝绸之路,土地私有制,盐铁专卖,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展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4、”局面,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春秋末期的 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蔚然大宗。 (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科技文化 (1)科技: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等成就非凡。 (2)汉字:商代 的出现,标志中国文字走向成熟。 (3)文学:春秋时期出现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体盛行;汉代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甲骨文,诗经,通史专题 考向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视角1 从历史

5、遗存角度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影响 【典例1】 (2014广东文综,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 “ ”可能表示 (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解题思路,答案 A,视角2 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典例2】 (2013课标全国,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

6、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题思路,答案 C,【主题深化】 宗法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1)封建政治: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2)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民间的尊宗敬祖、认宗归祖、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3)思想观念:宗法观念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

7、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考向二 先秦至秦汉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视角1 关注重要历史概念及古代小农经济 的特点 【典例3】 (2013海南单科,8)右图反映的是 (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解题思路,答案 B,视角2 从发展角度考查汉代商业发展及重农抑商政策的措施 【典例4】 (2013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

8、,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解题思路,答案 D,【方法必备】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广度和深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如对小农经济的理解,从发展背景、含义看概念的内涵;其特点、地位及评价等是概念的外延。再如对抑商政策的理解,可以从目的、含义角度理解其内涵;从影响、评价及与农业、手工业关系角度理解其外延。,考向三 从先秦“百家争鸣”到汉代思想大一统的演变 视角1 从时代背景角度

9、考查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差异 的辨析 【典例5】 (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解题思路,答案 D,视角2 从文明进步角度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治国理 念及影响 【典例6】 (2014课标全国,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

10、化了宗法制度,解题思路,答案 B,【主题深化】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模块链接 考向四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特征 【典例7】 (2014天津文综,12)(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

11、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解题思路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紧扣材料对“农商”的重视程度来概括。第三小问,从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直接归纳“措施”,“目的”根据材料二的信息来分析归纳出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盐

12、铁官营、货币官铸、物价管理等角度来分析。,答案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主题深化】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阶段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其主要表现: (1)政治上:诸侯争霸和各国纷纷推行的变法打破了旧的统治秩序,分封制逐

13、渐崩溃;郡县制开始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2)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确立。 (3)思想上:“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猜想1 (立意:社会史观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研究民俗的学者都注意到,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十分繁复精细,如男性长辈称伯父、叔父、姑父、姨夫等;女性长辈称伯母、婶母、姑母、姨母等。这种不厌其烦的称谓方式,实际上反映了 ( ) A“家国一体”观念的影响 B尊

14、卑贵贱等级观念的思想盛行 C尊崇血缘亲疏宗族观念的影响 D“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他心理,解析 据题干可知,从各种亲属称谓方式上可以看出,它是基于我国古代宗法制度而形成的,体现的是血缘关系的远近、宗法观念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体现了“忠孝一体”的观念,B项体现了等级观念,D项体现了盲目排外的心理,都与题干材料相背离,排除A、B、D三项。 答案 C,猜想2 (立意:主干知识郡国并行制)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 ) 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解析 解答抓住关键语

15、“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判断汉高祖采用郡国并行制。汉高祖认为秦朝“前世之弊”在于废分封,行郡县,一旦农民起义,无人勤王,导致速亡。宗法制自西周以来一直是古代中国重要政治制度,A项错误;汉承秦制,C、D两项错误。 答案 B,猜想3 (立意:主干知识汉代商业发展) 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荻,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 A汉代已形成了商品生产专业区域化的差异 B汉代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 C汉代区域之间长途商品贩运的困难 D汉代商品区域化生产冲击小农经济的稳定,解析 据题干材料的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经济作物,主要说明了这些区域化生产,不是为了自家的消费,而是为了出卖而生产的商品生产区域化,说明了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区域化,故选A项。B项错在农业经济的“程度”上;C、D两项题干材料未体现。 答案 A,猜想4 (立意:社会热点水旱灾害) 广东省水文局2014年5月22日15时26分发布洪水蓝色预警:预计清远连江中下游将发生十年一遇洪水。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水旱灾害多发的国家。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