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课件 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1606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课件 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课件 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课件 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课件 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课件 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课件 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课件 人民版必修3(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是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一生正直清廉,做过一任太守,去任时“俸禄之外,了无长物”,以至于在灾荒之年,两个女儿饿死在福建老家。平日他郁郁寡欢,讨厌与假充圣贤的道学家来往。据说与人接触时,“其欣赏者,镇日言笑;意所不契,寂无一语”。,有官弃官有家弃家有发弃发,少年求学穷困潦倒 中年做官正直清廉 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人物生平,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材料一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焚书,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

2、焚书,材料三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焚书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主张男女平等,(2)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1、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2、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4、主张男女平等,二、黄宗羲的“

3、天下为主,君为客”说,人物生平,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曾参加浙江南明鲁王政权的抗清斗争。鲁王政权失败以后,他带着老母东奔西跑,险些被清政府捕去,后来长期在故乡隐居。黄宗羲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等。明夷待访录是在1663年写成的一本字数不很多的著作,但是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民主思想,因此被清政府长期列为禁书。,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

4、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夷待访录,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材料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黄宗羲主要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为中国近代反

5、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人物生平,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载书自随。所至垦田度地,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典章制度

6、、兵农经济、郡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材料二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 顾炎武日知录,(1)强烈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2)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3)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顾炎武

7、思想,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四.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人物生平,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1644年,清兵入关,不断往南推进,王夫之和友人管嗣裘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他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了。代表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

8、黄书噩梦和读通鉴论等。,四.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归纳王夫之主要思想成就.,“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四.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2)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 (2)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

9、物主义思想家),同,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解说词,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身上,我们能体会哪些精神?,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十七世纪左右,西方在文艺复兴的思想洗礼下逐步迈向近代化;同一时期的中国也涌现了一批先进的思想家,使明清之际成为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那么,明清之交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呢?,思考:,明代施复的手工工场,明太祖朱元璋,你从这些图片中能得到相关的信息吗?,政治环境 经济基础 个人经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民约论还要早100年光景,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为何中国明

10、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1792-1841),思考,一天,李贽要侍者为他剃头。乘侍者离开的间隙,他用剃刀自刎,但是一时并没有断气。侍者看到他鲜血淋漓,还和李贽作了一次简单的对话。当时李贽已不能出声,他用手指在侍者掌心中写字作了回答: 问:“和尚痛否?” 答:“不痛。” 问:“和尚何自割?” 答:“七十老翁何所求!”,你从这些图片中能得到什么相关信息?,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缺乏民主思想发展所需的经济基础。 2、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文化专制,缺乏宽松的文化环

11、境。,材料一 顾炎武也反对君主独裁,主张“众治”实际上就是让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共同执政,来分掌皇帝的权。他完全站在同农民对立的封建大地主阶级的立场不可能提出什么新的见解,他重视的“清议”其实是地主阶级的舆论,他强调的“风俗”,并没有超出封建道德教化的范畴,他主张的“重氏族”、“行世官”、“寓封建于郡县”更是复古主义倒退的办法。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策略,是行不通的。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1979年3月版),材料二 顾炎武是黄宗羲的好友,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锋芒所向是“私天下”的君主专制。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虽然顾炎武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但他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005年版,两则材料对顾炎武的评价有何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两则材料对顾炎武的评价有何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什么?,A、时代的局限 B、作者的史观(以阶级斗争史观为指导思想,采用的是阶级分析法,更关注人物的阶级出身,阶级局限;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思想,将人物放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考察,评价人物较为客观) C、掌握史料不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