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无棣县第一实验学校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五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件 (新版)济南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10319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无棣县第一实验学校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五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件 (新版)济南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无棣县第一实验学校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五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件 (新版)济南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无棣县第一实验学校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五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件 (新版)济南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无棣县第一实验学校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五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件 (新版)济南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无棣县第一实验学校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五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件 (新版)济南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无棣县第一实验学校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五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件 (新版)济南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无棣县第一实验学校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五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件 (新版)济南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教学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理解绿色植物是“能量转化器”。 2、明确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理解绿色植物是自动“空气净化器”。 3、了解温室效应、臭氧曾破坏等现象的成因及危害。 4、描述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过程,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理解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呢?,与人类的关系,与动物的关系,观察与思考 (1)下图的生物中谁能直接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 (2)动物以什么为食? 它体内的能量从哪里来? (3)请同学思考猜测一下,我们平时吃的蘑菇、木耳的营养从哪里来? (4)概括总结太阳

2、能是如何被生物圈中的生物利用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的遗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被其他生物通过取食获得,归纳总结: 在生物圈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太阳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它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其他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以绿色植物为食从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所以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成分,绿色植物,可以称得上是“生命之母” 。,一、绿色的“能量转化器”,在细胞内,能量转化器有两个:,叶绿体和线粒体,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实验一,老鼠为什么会死亡?,实验二,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需要的氧气从何而来?植物为何也能

3、很好的生长?,实验三,为何两者放在一起时都能很好的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实验四,普里斯特利的结论: 绿色植物能更新被蜡烛燃烧或者被动物呼吸而污染了的空气。,讨论: 我们自己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绿色植物,小白鼠 (或蜡烛),氧气,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其他生物包括植物自己都要呼吸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样在生物圈中就形成了一个,碳氧平衡,结论:绿色植物通过_作 用调节碳氧平衡。,光合,温室效应水中楼阁,读课本P74图片回答以下问题: 绿色植物还有哪一些净化空气的作用?,二、自动的“空气净化器”,三、天然的“蓄水池”,水蒸气,海洋,蒸发,水蒸气,陆地水,蒸发,降雨

4、等,降雨等,植物蒸腾,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参与并促进了水循环。,蒸腾,假如你是一滴水,你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旅程。,水,数字资料,1、森林能把50-80的降水转入地下,一公顷林地比裸地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无林地比覆盖率为30的林地土壤流失多60。 2、下面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与当地铅山县1999年森林覆盖率与年降雨量及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绿色植物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覆盖率增加可以提高降雨量,减少水分蒸发量,还可以提高大气的相对湿度。所以说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1、植物可以减缓雨水对陆地的冲刷,是更多的雨水渗入底下,补充地下水。 2、植物的根系和枯枝落叶对地面土壤有很好的固定和保护作用,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3、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这些现象都与绿色植物有什么关系,创建绿色家园, 共撑一片蓝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