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历史 第3编 重大改革规律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0951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高中历史 第3编 重大改革规律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8年秋高中历史 第3编 重大改革规律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8年秋高中历史 第3编 重大改革规律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8年秋高中历史 第3编 重大改革规律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8年秋高中历史 第3编 重大改革规律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秋高中历史 第3编 重大改革规律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高中历史 第3编 重大改革规律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编 重大改革规律篇,考查古今中外的历史,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发展历程,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交相更替、互为作用的运动过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就是变,就是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思想和旧文化,创造新的制度、思想和文化,这种变动必然造成新旧势力的激烈冲突和斗争,使改革充满着艰巨性。改革还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相同的两次改革,所以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的改革目的,必须根据实际国情制定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具体、丰富和延伸,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取了中外基本上能够反映历史上改革的大致面貌和主要特色的9个改革,引导学

2、生通过掌握这些改革的基本史实,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学会运用这种认识处理现代改革中遇到的复杂问题。,考题举例 (2017课标全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

3、,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结果依然“粪土载道,秽污山积”,可知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环境差;“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说明日常维

4、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第(2)问,首先明确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既有官员的因素也有百姓自身的因素。“启示”应结合材料二回答,从材料二看,改革要注重除旧布新并举,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其他角度分析整合归纳。,参考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考情归纳,从表中可见,近七年的全国卷,基本不会直接考查教材知识,考点也集中关注中国的重大改革。

5、从命题特点看,注重能力立意,具有鲜明的去教材化特点;从考查内容看,着重考查历史上影响较大、与必修内容重叠较少,与中国联系密切的改革;从设问特点看,层次性很强,通常由常识性的考查过渡到比较分析,最终上升为对改革的历史理解和认识上,关注对重大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全国卷、卷对选修一的考查与卷大同小异,特别凸显解读材料的重要性,在备考复习中应选用合适习题,加强解读材料能力的训练。在自主命题的省区中,北京、上海对重大改革部分的考查,多为选择题,有时也会在非选择题中与必修内容综合考查,考点主要集中在西方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江苏、浙江省固定为非选择题,着重考查教材基础知识。,1.全国卷在命题思路上强调“能力立意

6、”,基本选用教材之外有一定历史影响的改革作为考查标的,因此在学习时应多关注学术前沿成果,多补充新材料、新情景,多注意对历史上重大改革共同规律性知识的总结,提升思维高度,以应对全国卷的考试特点。 2.结合中学课程安排的实际状况,在备考复习中,可根据规律确定复习重点,如全国卷应着重中国古代改革规律的总结,比如对改革成败原因、经验教训的归纳,以及结合时代特征评价改革的方法等;因为高考卷都注重考查运用所学知识阐释问题的能力,所以还可以根据规律针对某些选修考点做加强训练。,3.在备考复习中,应注意从三个角度落实基础知识:一是把握时代特征。例如中国古代的三次改革,商鞅变法发生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7、,孝文帝改革出现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之下,王安石变法面临着封建王朝中期典型的社会危机;梭伦改革是古希腊奴隶制社会形态发展成熟的时期;宗教改革发生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期;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是工业文明冲击下或主动、或被动的变革;二是注意史观的运用,例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重大改革发生的原因、影响,运用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三大新史观分析近代东西方的变革等;三是注意与必修知识的联系。例如梭伦改革、宗教改革、戊戌变法可以与必修部分知识相联系,中国古代的变革则可以放在相应的历史阶段中补充学习等。,一、古代东西方重大改革的主要特点 1.梭伦改革 (1)从目的上看,主要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8、 (2)从措施上看,都带有“折中”色彩。 (3)从立场上看,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政策,但自身却站在工商业奴隶主的立场上。 (4)从结果上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5)从总体看,具有革命性与中庸性。革命性体现为触及土地占有关系和打破贵族专权;中庸性体现为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又确认财产等级制度和保护贵族特权。,2.商鞅变法 (1)从背景看,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提供了阶级力量;诸侯割据争霸,富国强兵成为各诸侯国变法的直接目的。 (2)从内容看,其核心是中央集权和奖励耕织。 (3)从结果看,“商君虽死,秦法

9、未灭”,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4)从影响看,商鞅变法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统治者富国强兵、加强统治的需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中措施最全面、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从背景看,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以变革应对国内尖锐的民族和阶级矛盾。 (2)从内容看,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封建化和习俗汉化。有些措施具有创新性,如均田制等。 (3)从影响看,它是少数民族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丧失了其本民族的特色,颇有争议

10、。,4.王安石变法 (1)从背景看,由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北宋中期出现以冗官、冗兵、冗费为主要表现的积贫积弱的局面。 (2)从目的看,变法想要解决的是封建国家与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以维护封建统治。 (3)从内容看,变法吸取庆历新政整顿吏治失败的教训,以“富国”“强兵”为核心,以“育才”为辅助的全面改革。变法措施着重“开源节流”,政府的干预触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4)从结果看,变法卓有成效,其失败根本原因并非是推行过程中出现了扰民现象,而是未从根本上改变宋初的立国之策,但王安石坚定的改革创新精神具有现实意义。,二、近代东西方重大改革的主要特点 1.宗教改革 (1)从背景上看,改革发生的根

11、源是天主教会的封建神学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教皇在德国兜售赎罪券是导火索。 (2)从过程上看,德国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随后蔓延到欧洲。各国改革思想各具特点,比如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加尔文提出“先定论”,英国通过至尊法案等,但从反天主教会、建立民族教会等角度来说又具有共同性。 (3)从结果和影响来看,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建立新教派,进一步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阿里改革(略),3.俄国农奴制改革 (1)从背景看,改革发生根源是俄国封建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其导火索。 (2)从内容上看,俄国186

12、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改革同时也是一场对农民大规模的掠夺,具有局限性。 (3)从结果上看,俄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同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为俄国民主革命的爆发埋下种子。,4.明治维新 (1)从背景上看,其发生是西方殖民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与国内原有的封建统治危机交织作用的结果,倒幕运动的胜利为明治维新提供了政治前提。 (2)从内容上看,明治维新是一次既保留了本国传统,又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变革。 (3)从结果和影响看,作为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变革,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但改革同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外侵略扩张,走上了

13、军国主义道路。,5.戊戌变法 (1)从背景上看,其发生是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激化民族矛盾,以及内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共同推动的结果。“公车上书”是其导火索。 (2)从内容上看,改革并未涉及君主立宪政体的变革。 (3)从结果和影响看,由于触动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镇压而失败,这证明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但作为一次爱国救亡的改良运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三、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1.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

14、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者的个人素质。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魅力。 4.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看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四、古代东西方改革的共同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要学习和继承改革家们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改革是艰辛的,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注意讲究策略,循序渐进,处理好改革派内部及其与守旧派之间

15、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五、评价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基本原则 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2.评价一场改革成功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六、历史上东西方重大改革的分类 1.

16、从改革的程度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在不触动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调整统治政策(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清末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等;彻底变革社会制度(促进社会转型)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等。 2.从改革的内容看,既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改革,也有注重解决某一社会问题的改革,比如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唐朝谱牒改革、明清改土归流、明清赋役制度改革、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等。全面改革其实也是由多个针对性改革所组成,比如教材中变革土地制度的全面改革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等;涉及军事改革的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3.从改革的性质看,改革可划分为:奴隶性质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如欧洲宗教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