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1.2师说课件鲁人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0850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6.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考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1.2师说课件鲁人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学考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1.2师说课件鲁人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学考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1.2师说课件鲁人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学考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1.2师说课件鲁人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学考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1.2师说课件鲁人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考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1.2师说课件鲁人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考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1.2师说课件鲁人版必修(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师 说,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昌黎先生集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

2、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 1.说: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先叙述后议论,也可以夹叙夹议,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说”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爱莲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

3、义为陈述与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即谈一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资源助读,知识整合,2.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文道结合”。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

4、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古文运动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六艺:文中“六艺”所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二、辨识通假,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一词多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古今异义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连词。 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并且。今义:因果连词。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古义:指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

5、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词类活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3)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4)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6)不拘于时(被动句) (7)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七、名句积累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015江苏高考)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015福建高考) (3)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

6、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2014大纲全国高考)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013北京高考)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012江苏高考),资源助读,知识整合,(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2012浙江高考) (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012福建高考)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文中阐述师生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7、专攻,如是而已。,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路 二、说说文章主旨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判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提示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2.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 提示文章开门见山

8、地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又将议论引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上,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第二段,紧承上文,批判当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三段,论述“圣人无常师”,从正面进一步阐明从师的道理。,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请分析第二段文字中的正反对比论证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4.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作用是什么? 提示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9、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5.从最后一段看,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这是韩愈全部的写作动因吗? 提示(1)原因是“嘉其能行古道”。具体地说,一是“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二是“不拘于时,学于余”。 (2)结合文中所说的“时”来分析,这远不是韩愈写作此文的动因。唐朝中期,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在这种背景下,李蟠能“不拘于时”,正符合韩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从师标准。另外,“好古文”,也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内涵一致,所以,韩愈才写师说“以贻之”。实际上,师说也不是为

10、李蟠一人所写,而是借此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严正地驳斥了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了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对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确实起到了校正的作用。,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理解尊师重道的内涵,认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积极的教育观点? 提示,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2.韩愈所说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提示韩愈所说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作者在第二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1、”,显然,作者认为教小孩子读书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讲的“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文中的“师”指的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由此可以衍生出一个问题:谁能成为这样的“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因为如此,为师者便可以突破地位、年龄的界限。,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课文中有关“尊师”“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现代社会? 提示古代虽尊师重道,但在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中,是看不起老师的。到了唐代,士族子弟更以向老师学习为

12、耻。在这种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疾呼“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确实有很大的威慑力。文中的观点对当代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有人认为这些思想是进步的,有创新;有人认为它具有阶级局限性。你怎么看? 提示本题可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阐述。如果认为是“进步的,有创新”那就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作者观点进步性创新性的内容并加以分析,反之亦然。,参考答案:,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师 说 韩 愈,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

13、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非:副词,相当于“不是”。孰:谁。闻:知道,懂得。师之:“以之为师”,即把他当作老师。师:学习。庸:岂,哪。知:知道。是故:所以,因此。无:无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

14、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二,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一,二,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A项,出人:超出一般人。 答案:A,一,二,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的恶劣习气。 B.该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该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该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

15、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解析:D项,这个对比,目的在于揭示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答案:D,一,二,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解析:注意第(1)句的句式特点,以及“小学”“明”“乃”等词语的翻译。 参考答案:(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丢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于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奇怪啊!,一,二,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45题。 答张十一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 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 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 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 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筼筜(yn dng),竹名,生长于水边。踯躅:杜鹃花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