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07310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5.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2(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必 修 二,单 元 整 合,历史时空,1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19171927年 目的: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措施: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特点:前者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后者是使用市场价值规律间接过渡。 结果:前者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危机;后者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归纳拓展,(2)19281953年 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措施:通过工业化、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等措施确立

2、了斯大林体制。 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 苏联工业化的特点:第一,“斯大林模式”;第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三,工业化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农民负担过重。,(3)19531991年 目的: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措施: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特点:前两者尽管取得一些成就,但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仅是一些修补;后者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偏离了社会主义

3、方向,最终失败。,2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异同,3.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一定时期的经济思想与一定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相关,它反映的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1)重商主义:盛行于1618世纪,主张积累资本,发展工商业,拓展海外贸易。它正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要求的反映。 (2)自由主义:工业革命中及以后兴起,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日益强大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废除封建束缚,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3)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在资

4、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沉重打击下,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出现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破产,急需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来缓解危机,于是力主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

5、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学科素养,新课标卷高考命题渗透的历史素养,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

6、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7、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考题体验 1(2016苏北四市)1926年苏共提出:“合作社和国营商业的任何削弱,私人中间商、收购商和商人阵地的加强,都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关系的统治领域的扩大。因此扶助合作社,发展国营商业,使它们通过竞争来夺取私人商业资本的阵地,并使它们在经济上利用私人

8、商业资本,就是党的经济政策中的首要任务。”这表明苏联( ) A科学利用市场规律 B强化公有制主导地位 C提倡多种经济并存 D兼顾计划与市场手段,B,解析 题干中并未提到利用市场,故A项错误;题干中“扶助合作社,发展国营商业,使它们通过竞争来夺取私人商业资本的阵地”体现出了强化公有制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题干中提到“夺取私人商业资本的阵地”说明要将私人商业资本消灭,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计划和市场手段,故D项错误。,2(2016沈阳)1918年到1964年间苏俄(联)连接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措施经历了“军事动员商品市场行政计划物质利益”的演变过程,这里行政计划阶段农业方面的措施是( ) A实

9、行余粮征集制 B征收固定粮食税 C掀起农业集体化 D下放经营自主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事动员”对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农业措施是余粮征集制,故A项错误;“商品市场”对应新经济政策,其农业措施是征收固定粮食税,故B项错误;“行政计划”对应斯大林模式,其农业措施是实行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物质利益”对应赫鲁晓夫改革,其工业措施之一是下放经营自主权,故D项错误。,C,C,A垄断组织产生不利于经济发展 B胡佛的经济政策加剧经济危机 C罗斯福新政并未挽救美国经济 D福利国家制度带来了负面影响 解析 罗斯福政府用国家干预手段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

10、机,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模式,所以材料中的公共计划、干预金融等信息与垄断组织的产生无关,故A项错误;胡佛总统坚持的是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不可能出现干预金融的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对商业、农业、工业、金融、公共计划等各个国民经济领域的干涉,故C项正确;福利国家制度是有利于失业者的,故D项错误。,D,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A项表述既不符合史实也不是材料所表达的目的,排除;材料中的措施意图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控制而不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遇到的问题、缓和同发展中国家的紧张关系,B、C两项均排除,D项正确。,5(2016许昌)阅读材料,完成

11、下列问题。 材料一 管子入国述周代实施“养疾之政”,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有“八十者,一子不从政(意为不服徭役);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汉代王杖诏令册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北魏,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准许死囚在家“侍亲缓刑”,等家里老人去世后再服刑。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贞观政要孝友又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和颜悦色之意),恭谨过人”。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后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 摘编自宁

12、欣中国古代史史料汇编等,材料二 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 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养老政策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重视养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答案(1)特点:周朝在徭役和医疗方面优待老人及其

13、家庭;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北魏,创“存留养亲”制度(宗法伦理道德规范直接提升为法律规范);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并注重精神养老;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并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 原因: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家提出的“忠、孝、仁、义”等伦理思想对世人影响较大;统治阶级把孝道作为宗法制的理念,用以更好的维护其统治;老年人是记载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 (2)经验:养老保障法制化;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政府多个部门齐头并进,保障老年人权益;加强老年人保障的社会宣传。,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

14、“周代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八十者,一子不从政(意为不服徭役);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得出周朝在徭役和医疗方面优待老人及其家庭,据材料一“汉代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得出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据材料一“北魏,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得出北魏,创“存留养亲”制度,据材料一“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事继娘,能以色养(和颜悦色之意)”得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并注重精神养老,据材料一“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得出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据材料一“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

15、老”得出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并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得出儒家思想家提出的“忠、孝、仁、义”等伦理思想对世人影响较大,统治阶级用孝道维护其统治,老年人是记载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2)据材料二中“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得出养老保障法制化,据材料二“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得出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据材料二“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得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据材料二“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得出政府多个部门齐头并进,保障老年人权益,据材料二“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得出加强老年人保障的社会宣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