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07295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5.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 修 三,第40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 标 定 位,主 干 梳 理,一、历史背景 1客观:_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_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诸侯国,法家,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主张 2付诸实践:汉武帝认为董仲舒的思想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遂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三纲五常,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_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

2、要标准。 (2)从汉武帝时起,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_,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初步建立了_,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结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学说,儒家经典,太学,地方教育系统,【概念阐释】 天人感应 董仲舒把“天”视为具有人格的神,认为“天”像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如果皇帝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皇帝勤政爱民,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资鼓励。天人感应一方面给予了皇帝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力,另一

3、方面,也限制了皇帝的权力,使其不能为所欲为。,【思维深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以外的思想销声匿迹了吗? 提示: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求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例如“春秋大一统”的主张就是吸取了法家的思想。 2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君权有没有制约作用? 提示:有。尽管“天人感应”思想为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也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3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吗? 提示:是一样的。尽管两者在形式上有很大区别,特别是对待

4、儒家思想的态度截然相反,但两者都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本质上都是文化专制政策。 4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据材料分析,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提示: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5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提示:不同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

5、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一个核心:天人感应。 一个实质:文化专制。 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轻巧记忆:,【通史链接】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治国思想,史 论 要 旨,(1)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_”。 (2)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_和国家大一统

6、的需要,从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_,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外儒内法,中央集权,思想统一,考 点 探 究,史料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史料二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

7、,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探 究,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史料三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成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为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问题:根据三则史料,总结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史料导读 (1)史料一表明新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极作用。 (3)史料三说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1)“大一统

8、”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从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也有积极作用。,史论总结,(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的迫切需要。,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 (1)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2)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

10、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真 题 研 析,1(2016新课标全国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

11、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C,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家思想而作,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学思想得到复苏,D项错误。,2(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

12、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解析 本题以春秋繁露的新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内涵。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经典著作,核心内容是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与“强制去富”“劫富”无关,故排除B、D项;材料内容阐释的不仅仅是济贫问题,故排除C项。,A,3(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C,解析 本题

13、考查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题干可知,该位学者的理论主张是“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A项韩非子尽管维护君主专制,但他的思想没有“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理论成分;B项孟子不符合题干要求;D项朱熹利用理学体系维护君主专制,但也没有神化专制的理论,C项董仲舒吸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利用“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理论,神化皇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4(2013江苏单科21)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

14、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请回答:

15、(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答案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

16、思想文化发展。,解析 (1)材料一中文字“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明仁的根本是孝悌,即伦理道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代有关仁的表述众多,其中以孔子的仁爱和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最为著名。(2)从材料二文字中可以直接概括,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体现家庭和睦;“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体现宗族团结;“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体现乡里和谐。,(3)材料中文字“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说明统治者借助儒家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显然统治者非常赞成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