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曹杨中学高考历史 大国崛起复习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0521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曹杨中学高考历史 大国崛起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市曹杨中学高考历史 大国崛起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市曹杨中学高考历史 大国崛起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海市曹杨中学高考历史 大国崛起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海市曹杨中学高考历史 大国崛起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曹杨中学高考历史 大国崛起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曹杨中学高考历史 大国崛起复习课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较早建立中央集权,最先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最先开辟新航路和进行殖民扩张,16世纪,几乎垄断了欧洲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外贸易。 掠夺的财富没有及时转化为资本,多用于挥霍,生产能力不高,尼德兰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造船业和运输业发达;大型贸易公司资金雄厚且政府支持;海外贸易发达,商船总数是同期欧洲各国的总和;积极开展殖民争夺。,较早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海盗式贸易和殖民掠夺;积极开展殖民争夺,先后打败西、荷、法;殖民地多,海外市场大。,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问题需要多边合作;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的壮大。,内因:斯大林模式下积累的各种矛盾激化

2、,如经济发展缓慢、畸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等;经济改革收效甚微;过重的军事负担、过度的战略扩张。 外因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海军在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海上利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要重视海军建设和海权保护;反对海上霸权;打击海盗,维护海路畅通;加强国际合作,用对话解决海上争端。,政治价值观:首创民主新制度,成为欧美各国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外交方面:奉行“大陆均衡”的外交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 文化创造:首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被欧美亚各国学习和引进。,新中国的成立得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拥护和支持;新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美国等西方国家敌

3、视中国;一边倒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际上修改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新时期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到期后不再续签,进而提出了不结盟政策,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大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结伴不结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1)“胜利”表现:完成德国的统一并颁布德意志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答迈入资本主义时期得1分)(4分);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

4、欧洲工业强国。(2分,答新能源的广泛利用和新机器的大量创制,经济结构升级也可得2分) “失败的基础”表现:保留了军事专制制度 (2分。答封建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浓厚、君主专制或容克、贵族占主导都给2分)。 (2)态势: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并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4分) 较好兼顾的原因: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或: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6分) (3)在“修补资本主义”方面:从战后初期实行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到五十年代后建立了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

5、市场经济”。(4分) 在“修正民族国家”方面:实现与法国等国的和解;(2分)与欧洲国家合作,建立欧洲共同体(2分,答建立欧洲煤钢、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同样给2分。答欧盟不给分)。 影响: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发展。(4分,任答两点得4分),(1)认识:中国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的中心(1分)。理念:夷夏观念下的朝贡外交(礼番外交)(1分)。 (2)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而导致的(1分)。这一观点是错误的(1分),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 (

6、1分);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1分)。 (3)变化: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转向学习西方,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交往理念。(1分) 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1分);为了解除不平等条约的威胁,维护国家利益,急需要了解近代国际外交知识(1分)。 (4)毛泽东时代没有(没有完全)融入世界(1分):国际上处于两极格局下,美苏激烈斗争,世界局势紧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企图扼杀新中国;国内左倾错误发展(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得2分)。 邓小平时代融入世界

7、(1分):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打破了外交僵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开始改革开放;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迅速发展,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得2分)。,(1)原因:制度结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向外推动力: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缺乏获取利益的动力(或中国自古以农立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受阻;或推行“海禁”政策;或传统中国文化塑造了民族内趋型的心理结构)。(4分) 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2分)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4

8、分) (2)思想:海权关系到中国的存亡;中国必须自主掌握海权。(2分) 原因:政治: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剧(或旧中国政府腐朽无能); 经济:晚清政府社会经济落后(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思想:封闭保守,中华民族内趋型的心理结构; 军事:海军力量薄弱。(4分,答对2个方面即可) 说明:孙中山的海权思想答对1点即可得2分;完全照抄材料,等同于复材料,不给分。 (3)政治:政局稳定,完善了民主与法制建设; 经济:深化改革开放,提升了综合国力; 科技:科教兴国,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 外交: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或中美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军事:重视海权,海防力量增强,如航母建设; 国际:多极

9、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8分,答对4个方面即可) 说明:答中日建交不给分。,(1) 主要原因: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出现危机;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外联系的加强;洋务运动的兴起;西学东渐的进行。 体现:外需和戎:接受和签署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或中法新约,以胜求和)。 内需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2) 主要影响:大起: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行; 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大落:成为国民经济三年困难的原因之一;反修防修,意识形态领域掀起阶级斗争;中国建设缺少外援。 (3) 关系

10、或现象:美苏“冷战”(美苏争霸)。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或单边主义)。 外交努力:与俄罗斯等国家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维护联合国权威,支持联合国改革。,(1)文化价值:儒学发展到哲理花的理学;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着世界文明发展。社会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中央集权制(4分,任答两点每点2分)(2)维新变法运动:结果失败,但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之初阶级共和国,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或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答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酌情给分) (3)政治制

11、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文化教育:实行双百方针;推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创办孔子学院。 外交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入WTO组织;主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至少从三个方面,答经济和军事不得分) (4)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全球化趋势;多极化趋势;和平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任答三点),(1)原因:18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疆域版图辽阔、人口众多,中国人产生了优越的心里;(具体史实同样给分)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中国人对世界形势愚昧无知(4分)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通过1832年

12、议会改革,进一步实现民主化,以自由贸易和对等建交为名,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重农抑商、君主专制、闭关锁国,在先进工业文明冲击下,农业文明解体,被迫向工业文明转型, “天朝上国”梦开始破灭。(6分)洋务运动,中国开始了工业化现代化,但没有改变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经济和政治制度,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到1894年,现代化的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打败了中国, “天朝上国”梦彻底破灭。(6分) (3)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4分) (4)1953年1956,通过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任答2点,4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以法治国等。(任答2点,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