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0133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5.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阅读欣赏,【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绝句,借咏杏花,寄寓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孤芳自赏之意。前两句点题,“绕”字轻柔婉转,既写水又写花,是环境上的定格;“妖娆”二字写花影,是在姿态上的定格;三、四句议论,进一步指出临水杏花的好处,说它们即使凋谢坠落,也绝对胜过被车轮马蹄碾得粉身碎骨、化作尘土的结局,由于是落在洁净的水中,不被污秽,因此是品行上的定格。这首诗写临水杏花,有直写,有侧写,有描绘,有议论,作者自己爱好高洁的品格也就贯注在诗中了。,第三单元,10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 前 预 习,

2、zhng,shng,chn,gu,xing,“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3王安石和苏轼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二人分属于不同的政治营垒,针锋相对,但是又都对对方的文才相互欣赏。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苏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鲠直的他不可能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王安石曾经多次阻挠宋神宗重用苏轼,但是对东坡的才学其实是深为赏识的,尤其是当他不在朝中的时候,曾称赞东坡所撰的表忠观碑

3、,又曾兴致勃勃地次韵东坡在密州所写的“尖叉韵”雪诗。当东坡遭遇乌台诗案后,王安石从江宁上书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对东坡得以免死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王安石和苏轼都被逐出了国家权力中枢后,一个是经历了四年磨难的旧党中坚,另一个是业已退出政坛的新党首领,虽然都还坚持着各自的政治立场,但毕竟远离了政治漩涡,彼此间的敌意已大为减退。王安石最终改正了对东坡的看法,而东坡更是以不计前嫌的态度对待王安石,东坡的胸怀有如光风霁月,令人敬佩。,课 内 动 脑,sh,p,f,yo,di,u,识 记 字 义 1道:有碑仆道 名词,道路;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动词,取道;得道者多助,失

4、道者寡助 名词,道义。 2文:其文漫灭 名词,文中指碑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名词,指碑上残存的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 名词,文章。 3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动词,命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动词,识其本名;不名一钱 动词,占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形容词,出名,著名。 4其: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代词,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自己;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那;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岂,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5、。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2写作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

6、的形式写下此文记游,并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辩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抒发了自己的独特而深刻的感想。 3记:古代杂记类文体,一般侧重记叙。宋代杂记大多是叙中有议,或议论为主。此文不同于一般游记散文,不重山川景物的描绘而重议论事理的阐发,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一样,均为借游生议、因事说理的名篇。,4游记散文: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试说说本文的主

7、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我的见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各段落的主要内容。 我的见解: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述游山的同伴和时间。,3作者从“位置距离”“游人”“环境特点”等方面比较了前洞和后洞,请具体分析。这样比较的目的是什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答案】,4.作者出洞时,为什么强调“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我的见解:作者听信别人懈怠之话,“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本

8、来就有后悔之意,再加上有力气,火把还可以照明,却失去了观赏洞中更深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机会,那后悔的程度就更强烈了。为后文关于“志”“力”“物”尤其是“志”在通往成功道路中作用的论述做了事实准备。 5第三段文字从内容上看是议论,这段议论是怎样引出的? 我的见解: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用一个“叹”字与前文“悔”字相呼应,以古人“往往有得”的事例,联系到游洞的事,很自然地引出议论。,6作者认为要达到“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那么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的见解: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亦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7文章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的籍贯、署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的见解:这样写有两个好处。一是与前文记游中的“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的内容相呼应;二是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理论上的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