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分考点700分考法a版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三章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00898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7.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00分考点700分考法a版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三章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600分考点700分考法a版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三章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600分考点700分考法a版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三章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600分考点700分考法a版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三章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600分考点700分考法a版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三章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00分考点700分考法a版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三章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00分考点700分考法a版2019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三章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课件(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高考考法突破,应试基础必备,考点35 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的结构:SS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网) 构成的营养结构,应试基础必备,1.生态系统,(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3)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物群落,(1)食物链 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2)食物网 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功能: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

2、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考法1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关系及判断,(1)组成成分: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 其中“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境”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四种成分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生产者,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是分解者。,高考考法突破,(2)生物成分与代谢类型及生活方式的关系 植物:自养型生产者(如:各种绿色植物) 异养型消费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 动物:异养型、营捕食或寄生生活消费者(如:绝大多数动物) 异养型、营腐生生活分解者(如:蜣螂) 微生物:自养型生产者(硝化细菌) 异养型、营寄生或共生生活消费者(根瘤菌) 异养型、营腐生生活分

3、解者(绝大多数细菌、真菌),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理解误区与特例分析,【注意】 消费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异养型生物不一定是消费者,也可能是分解者。,(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图示分析,从理论上讲,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需的基础成分,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上图可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

4、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关系图中四种成分的判断方法,如图:先找出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判断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A,【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生产者,错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是自养型生物,正确;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营寄生生活的植物不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错误;有些动物如蚯蚓、蜣螂等是分解者,错误;异养

5、型生物也可能是分解者,如蚯蚓等,错误。故答案选A。,考法2 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1)S食物链的成分及构成 成分有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及之后各营养级生物),不包含: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箭头方向要指向捕食者,直到最高级消费者。 【注意】食物链实际包括食物链、寄生链、腐生链三种类型,但高中生物所涉及的主要是捕食链,是由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 (2) 食物链(网)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为竞争和捕食) 同一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故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中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6、 (3)生物的营养级和消费者级别: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1,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 【注意】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1)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相关生物都减少。 (2)“天敌”减少,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最终种群数量比原来要多。 (3)“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情况 生产者相对稳定的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生物碱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

7、发生较大变化。 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途径作为分析依据。,图1和图2以每个营养级中有机物多少为依据,图1中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图2中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图3中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即甲乙;图4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无机环境,其的食物链是A B 。,(2)表格数据形式直接呈现 数据为能量值(能量单位相同) 根据能量传递多少和能量传递效率10%20%(若两种生物能量差距过小,不在10% 20% 内,很可能位于同一营养级)可以确定食物链(网):,数据为重金属

8、含量 重金属存在生物富集现象,即随着营养级的增加,重金属含量升高,故食物链为ACBD,江苏生物201726题节选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

9、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解析】(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是在荒地基础上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都捕食水草,同时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因此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3)声音是物理信息;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该草丛呈长方形,可用等距取样法调查卵块密度。(4)水草和浮游生物中的浮游植物都处于第一营养级,为竞争关系,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5)在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位于第

10、三营养级。分析图可知:在“水草杂食性鱼类”的食物链中,杂食性鱼类为初级消费者;在“水草昆虫杂食性鱼类”的食物链中,杂食性鱼类为次级消费者;浮游生物类中可能含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因此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可能是初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次级消费者。 【答案】(1)次生 (2)捕食和竞争(3)物理等距取样(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高考考法突破,应试基础必备,考点36 生态系统的功能,应试基础必备,(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 (3)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1)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2.能

11、量流动,(2)特点: 单向流动: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可循环流动。单向流动的原因:食物链中生物间捕食关系不可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后,不可重复利用。 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逐级递减的原因: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利用;未利用。,(4)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能量金字塔:能量数值由低到高,(4)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

12、益的部分,(3)能量金字塔:能量数值由低到高 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能量金字塔一定为正金字塔形,而数量金字塔一般也为正金字塔形,但也可能出现倒置的情况,这取决于生物的题型大小,如“树昆虫”,(2)特点:全球性;循环流动、反复利用,3.物质循环,(3)实例碳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中 主要存在形式有机物 传递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 形式CO2 主要途径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CO2、碳酸盐 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形式CO2 途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1)类型 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

13、度、磁力等,来源于外界环境 化学信息: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动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化学物质,主要由动植物代谢产生 行为信息:如求偶炫耀、密封跳舞等,主要源于动物的行为特征,(2)作用 个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种群: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群落和生态系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信息传递,(3)应用:提高农、畜产品产量 控制有害动物,课标全国理综20165,6分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

14、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解析】由题意可知,该树林中存在的食物链为树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导致黄雀数量减少,螳螂数量增加,蝉数量减少,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由细菌流向生产者,B错误;食物链越长,能量消耗的环节越多,C正确;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固定的,包括呼吸散失、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及未被利用,D错误。 【答案】C,高考考法突破,考法3 能量流动的图解、计算与应用,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

15、能说“照射”,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的能量。,如图分析,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呼吸消耗量、净同化量的关系 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a)=同化量(b)+粪便量(c) 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呼吸消耗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 初级消费者的净同化量(e)=流入分解者的能量(f-c)+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i)+未被利用的量(j),(1)各营养级能量来源 生产者的能量:太阳能;其余营养级: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2)各营养级能量去路:本图中,流入某一营养级

16、的能量,在足够常的时间内的去路有三条: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1)各营养级能量来源 生产者:太阳能; 其余各营养级: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2)各营养级能量去路 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 流向下一营养级; 被分解者分解;未利用,(3)能量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越长,能量损失越多,所以营养级越高,所获的能量越少。有关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的“最值”计算方法总计如下,(2)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多种生物按一定比例获取能量,则按照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再合并,(4)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率的辨析 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能量利用率: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