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主观筛选概括题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95577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主观筛选概括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主观筛选概括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主观筛选概括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主观筛选概括题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主观筛选概括题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主观筛选概括题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主观筛选概括题课件(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心突破二 主观筛选概括题 精细筛选,精准概括,第二章 专题二,信息筛选整合与概括,四种主观筛选概括题的答题要点,内容索引,精准筛选概括,信息筛选整合与概括,掌握关键能力,浙江卷该道主观筛选概括题分值为4分。虽说分值不多,但要求很高。所给文本篇幅不长,内容稍深,但要摘得答案,当须细读、精读。答题要点不多,两到三个,都指向文本的两三处文字;有一两处文字与题干关键词语有关,较明显;仅有一处,范围不太明显,但只要细读一遍,便可确定。虽说答题范围很好找,但真正组织出答案稍难,因为文中几乎没有现成的答案,非需要自己精心组织不可。因此,该题的特点是:分值不多,但答案要求多,特别要求考生精准阅读,精细筛选,

2、精确概括。,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后期。到北宋,这一历史变化完成了。就敦煌壁画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秀,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他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

3、尊卑长幼顺序排列。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活的写真,却图绘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它的重

4、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自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走进完成了这一社会转折的敦煌宋代石窟,便感到那已是失去一切的宗教艺术:尽管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壁画上的菩萨行列尽管多而且大,但毫无生气,简直像影子或剪纸般地贴着墙上,图式化、概念化极为明显。在这种洞窟里,令人想起的是说理的宋诗和宋代的理学:既失去迷狂的宗教激情,又不作纯粹的名理思

5、辨,重视的只是学问议论和伦常规范。艺术与哲学竟是这样的近似。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1.概括敦煌壁画走向世俗的四个方面。,答案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自中唐消失。 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越来越大。 禅宗自中唐以来盛行不已。 敦煌宋代石窟,给人感觉已是失去了一切的宗教艺术。,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想到要把扇子折叠、缩小,只有日本人想到了。这源于日本特有的岛国文化心理和由此产生的缩小意识。直截了当地说,折扇是团扇的缩小物,也就是把团扇改变成木棒的形状,以便人能够攥握。如果把折扇展开成一个平面,其作用实际与团扇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惠庆法师的

6、和歌所唱“袖子里面隐藏的扇子是未满的月亮”,折扇是能藏在袖筒里的团扇。如果团扇是满月,那么折扇是半圆的月亮。,重次的俳句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这一心情:“修罗扇可把日月攥在手里。”惠庆的“袖中藏月”到重次这里就成了“手中握月”。 当然,这里的日月是画在扇子上的,而重次向我们展示的是把广袤的世界、抽象而遥远的宇宙一下子拉到自己身边,缩小至能攥在手里。用折扇缩小世界并不是一种平面的客观表现,而是出于具体、简单地握在手里的主观意识。这样,团扇的世界就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简单处理。因此,在缩小扇形的意识中同时包含三种因素: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 (选自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有删改),2.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7、“折扇”在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上的内涵。,答案 认识论:指认识世界、表现世界、掌握世界的世界观以及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式。 美学:以小为美。以自己审美的爱好,把扇子处理成半个月亮(折扇)或一轮满月(团扇)的样子。 实用性:便于攥握,又不影响使用。,答案,1.精细筛选信息 (1)明确标准,两次筛选 概括的基础是筛选,筛选先要理解透彻筛选的标准,标准就在题干的关键词语上,找到它,往原文一代入,就可以确定筛选的范围了。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第10题,题干的关键词语是“文言”(文言文),找到它在文本出现的地方,就可确定筛选的范围。这次筛选,是第一次筛选,是把答案性文字从文本文字中剥

8、离出来。筛选出来的文字有时很长,需要第二次筛选,就是对这些筛选出来的文字再筛选,筛选出最关键的词语或句子。,点拨关键,(2)挖掘隐藏信息,避免遗漏 浙江卷该道主观概括题有一个特点,就是总有一处信息藏得很深,不能一眼就看出来,而对这一隐藏信息的挖掘至关重要,这时只有一个办法:细读、细抠。试再以2016年高考浙江卷第10题为例。“文言”的第一点“作用”就在第二段“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一复杂长句中,我们用第二次筛选,把“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这

9、个关键信息提取出来。那么,第二点“作用”又在哪里呢?再细读该句,发现句首有“而且”一词,说明,前面还有一层,找到前句“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发现该句更长,而且重点不是谈“文言”的作用,但有一处关键信息“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再联系它前面的“困境”一词,就能得出“文言有助于白话语言的艺术化”这第二点“作用”。 我们之所以如此详细地说明,不仅想表达出“第二次筛选”的重要性,更想说明挖隐含信息时

10、细读、细抠是多么重要。,2.准确概括 (1)摘取关键词句 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指向,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出相应的词或短语,稍加整合,给出答案。此法的关键是筛选准确、不漏要点。 一个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在段落的开头,或段落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有时也比较分散,需要考生对照题干要求,找出重要的文字信息,如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有指代性含义的代词、提示性词语等。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整合答案时保持概念的一致性,有时还需要保持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的一致性,抓准关键词句。,(2)合并同类项 这里借用一个数学方法,在提取公因式的时候,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作合并同类项。在文段概括中,我们

11、也会经常遇到很多包含“同类项”的句子,只要把“同类项”内容合并、提取即可。 (3)祛除修饰语 此法颇类似于分析句子成分时找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祛除修饰成分。,有时要求概括的对象是一个句群,道理也是一样的。组成一个句群的若干个句子往往有主次之分,撇开那些居于次要地位的起辅助作用的句子(“修饰成分”),抓住居于核心地位的起统率作用的句子,就能完整准确地概括。 (4)层次切分法 此法运用广泛,且能保证概括准确,不漏要点,前提是对所给文段细读,要依据论述对象准确切分层次,切分好层次后再运用提取关键词句、祛除修饰语等方法来进行概括。,3.精确表达 (1)善于摘取关键词语。浙江卷这道题很少能直接用文

12、中现成的语句来回答,必须从关键句中摘取关键词语加上自己的语言才能回答。照搬照抄不可取,全用自己的语言不明智。 (2)善于转换。善于把形象化语言(如运用了比喻手法)还原为直白性语言;善于把否定转换为肯定;善于把被动转换为主动,把彼视角转换为此视角。 (3)扣问作答。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答案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四种主观筛选概括题的答题要点,掌握关键能力,一、概括中心意思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世间的物有各种

13、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

14、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

15、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

16、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圣经中说:“你们不像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选自丰子恺美与同情,有删改),1.请简要概括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答案 艺术家所见的世界,是平等的世界。 艺术家须有深广的同情心。 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答案,概括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