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90069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5.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 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主干排查,一、政治上: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1.魏晋南北朝,(1)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2.隋唐,(1)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以考试选官的科举制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唐末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3.宋元,二、经济上:中国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 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2.手工业,3.商业,(1

2、)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三、思想文化上:儒学的成熟与转型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 (2)隋唐时期:佛道思想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 (3)北宋: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4)南宋:陆九渊的心学,进一步完善了封建伦理体系。,2.科技,(1)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3.文学艺术,(4)戏曲:元朝杂剧的出现,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特征归纳,魏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1.政治上:魏晋南北

3、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宋元时期得以继续发展巩固。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儒、道、佛“三教并存”局面;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突出;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专

4、题考向,主题一 魏晋至宋元时期官僚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视角1 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唐代科举制的特点和作用,【考题1】 (2016课标全国,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关键信息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迁移知识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与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

5、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答案 D,视角2 创设新情境,考查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考题2】 (2016课标全国,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关键信息 宋太祖、“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迁

6、移知识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 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史官所撰史书也有个人的主观思想,排除B;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题干材料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 答案 A,精要点拨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趋势,(1)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的任用原则由血缘关系到中央任免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7、 (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影响深远。 (3)演变趋势: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主题二 魏晋至宋元时期封建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 视角1 从因果关系角度考查古代土地政策的调整及影响,【考题3】 (2016课标全国,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关键信息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迁移知识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租佃现象。

8、,解析 宋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超过唐代,因此“经济严重衰退”的说法错误,故A 项错误;宋代政府采取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北宋土地兼并加剧,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 B,视角2 从文明演进角度考查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 影响,【考题4】 (2015课标全国,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9、关键信息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迁移知识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解析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A、D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 C,视角3 从联系发展角度考查宋代商业发展与“市”的演变,【考题5】 (2014课标全国,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

10、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关键信息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迁移知识 宋代商业的发展。,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选A项;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 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 答案 A,精要点拨 认识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1)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2)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3)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11、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4)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主题三 儒学思想的成熟与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视角1 从联系发展角度考查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考题6】 (2014课标全国,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12、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关键信息 唐高祖时尊道教;武则天时尚佛教;唐武宗“灭佛”。 迁移知识 唐代“三教合一”。 解析 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D项错误。 答案 C,视角2 从社会主流思想角度考查宋明理学的主张、特点,【考题7】 (2014课标全国,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

13、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关键信息 宋明理学对人性的新认识。 迁移知识 宋明理学及朱熹的理学思想。,解析 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就会产生过度的私欲,即人性本善,但习相远,因此人们只有战胜后天的私欲才能恢复本善之性。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分别属于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理学思想不符,排除。 答案 D

14、,视角3 运用图文创设情境,考查古代文字的演变,【考题8】 (2016课标全国,24)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关键信息 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及图片信息。 迁移知识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解析 统一文字是在秦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体现了汉字从先秦到秦朝及之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石经运用的是先秦古文、小

15、篆等三种字体,并未体现出当时字体流行状况,故C项错误;商朝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形成相对完整的汉字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精要点拨 从现实角度理解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性: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励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性: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通史考向,主题四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跨模块角度综合考查重大历史

16、现 象的特点、影响 视角1 从政治角度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影响,【考题9】 (2015课标全国,27)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关键信息 表格图中江苏、河南状元人数的变化。 迁移知识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等。,解析 观察图表,以江苏为代表的南方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选B项。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答案 B,视角2 从政治和思想角度考查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考题10】 (2015课标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