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热点题源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9355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156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热点题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热点题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热点题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热点题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热点题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热点题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热点题源课件(1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热点题源,第2章 古诗鉴赏,王 维,杜 牧,辛弃疾,苏 轼,韦应物,元好问,内容索引,韦 庄,刘禹锡,梅尧臣,纳兰性德,1 王 维,王维的过香积寺秋夜独坐新晴野望山居即事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等诗作曾先后入选各省市的夏、春季高考题。 王维早年受道家思想影响,在精神上去欲求真,追求自然美好的意境,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后期他因社会的打击而彻底禅化,晚年专诚奉佛,被称为“诗佛”。后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他的作品特点: 山水田园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逸萧散的情趣,如鸟鸣涧辛夷坞等。 边塞诗,多

2、豪迈昂扬、意境雄浑,是诗人自己意气风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的流露,也是盛唐气象的反映。如从军行观猎使至塞上等,另外如,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 咏史诗,如西施咏班婕妤息夫人等,悲惋深沉,讽喻时事,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赠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头吟 王 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热点预测,注 太白: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典属国:掌管归附的

3、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1)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 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 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对比(反衬)。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怀,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更鲜明地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

4、。,用典(类比)。尾联用了苏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穗都落尽了,如此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从而深化了诗歌主题。,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接着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

5、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赏析,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穗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

6、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

7、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首诗均有“独坐”,而诗人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要求对两首诗歌作比较阅读。两问指明了两首诗所写的夜景不同、心境不同,这就给考生指定了鉴赏的脉点。王诗一个“悲”字,一个“空”字,点明了情感内容。相对而言,周弼的情感隐蔽一些,要读者调动自身的情感经验才能进入。一个爱读书的人,在一个无人干扰的静谧的夜里,专心致志地读书,与哲人对话,或神游于书中的境界,那么,“虚堂”“独坐”自然是“正中下怀”,诗人不仅不感到孤寂,反而会从心底里觉得“得其所哉”。,第一问,考查鉴赏诗歌形象

8、(景物)的能力,关键处是“具体说明”,要“具体”,就要把“不同点”的“点”都点出来。 第二问,仍然是诗歌形象的赏析。“简要分析”,就是在指明心境后,还要“简要”说明什么因素(景象、物象等)起到了表达这种心境的效果。,答案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

9、的投入和专注。,2 杜 牧,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古文学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前人论七绝,盛唐推王昌龄、李白,中唐推李益、刘禹锡,晚唐则举杜牧和李商隐。杜牧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杜牧曾作阿房宫赋以讽喻当世。其又善论兵,曾注孙子。然而晚唐正处于多事之秋,他又秉性刚直,不媚权贵,故遭人排挤,仕途不达。尽管忧国忧民之心常怀,然而经邦济世之才难举;加上其悲情的人生际遇,使得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凄厉壮美的色彩、独特的意象诠释和异样的语境感悟。寄远齐安郡中偶题等诗作曾先后入选高考语文试题。,他的作品特点: 明快清丽:杜牧的诗歌吸收盛唐和六朝诗的艺术成分居多,他追求既不与盛唐诗雷同,又不迎合时

10、俗,他放远目光,多方吸取,兼采古今各家之长。杜牧诗的艺术继承主要受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四家影响。他从李白诗中学习“清新”的风格,从杜甫诗中学习诗句的凝练,从韩愈诗中体会气势的豪迈流转,从柳宗元诗中品味简洁与清峭的神态,最终形成了他个人“明快清丽,俊逸豪爽”的新风格。,以景做语:他善于选取清新明朗的景物来抒写情怀,用色彩鲜明而富有飞动流走感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他既善于用凝练的语言勾勒鲜明的景物意象,又善于把悠远的情思寄托在具体画面之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诗的末尾用上一句“景语”,以别致的情意而托物言志。,以诗论史:他的咏史绝句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一般都有较深刻的思想,都能

11、抓住最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加以生发,有的还能结合议论,点明主旨,具有较强的史论色彩。他往往撷取史实的一两个典型情景,评论其得失,表示今昔之慨。诗人的爱憎有时直接道出,有时则通过形象自然地流露出来。总之,他能根据不同的人和事采用不同的写法,绝不雷同。,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宣州注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 宣州:今安徽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热点预测,对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见瀛奎律髓汇评)在颔

12、、颈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 答案 (示例一)颔联:景描绘了一幅明丽的图景: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情承上联“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于是顿生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或:联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依旧,无奈年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于是顿生人世易变的感慨。),(示例二)颈联: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 情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

13、,隐隐透露出惆怅、凄凉之情。(或: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同时涌入脑海,引发诗人人生多变的感慨。),诗歌首联对比写景,渲染气氛:“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建都南京的朝代;“空”,即是天,也隐含“无”的意味。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及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若此句只写“草连空”的景象而无“六朝文物”,则显空洞;以“六朝文物”开头后接“草连空”景象为证,语气强硬,更有兴衰之感。接着,诗人以“天淡云闲”的悠然、永恒对比“六朝文物”的兴衰刹那、短暂。古今联想、对比,人世变易的感慨油然而生,为全诗渲染出一种浓重的沧桑意味。,赏析,颔联

14、紧承上句,写景用典:“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群居的人们生老蕃息于此。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写鸟写人,鸟飞,不出山色、人逃不出水声,山水如一个巨大的牢笼把鸟、人锁住了,而现在这晚唐恐又是另一个“六朝”,走不出一只无形的手。写得深刻、看得透彻!一“色”一“声”,写出了朦胧之美。而“人歌人哭水声中”句熔眼前景象、典故、言外意为一炉,以一歌

15、一哭写人的一生,虽用典却不隔,写尽了历史的轮回、时代的更替,堪称“神来之笔”也!,颈联继续写景,融合特殊景象: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深秋、落日、雨和笛风,从句外看来何等纤丽,骨子里的却是凄凉:在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六朝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

16、却是有限的,这使“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唐诗人,在自觉不自觉间透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历史沉重感,精神是无奈的寂寞、痛苦的苍凉。痛苦到了极点,只好转而说景。此联为传诵千古的名句,一写所见之景物,一写所闻之声音;而“千”与“一”对,以多与少相映成趣;“雨”与“风”对,以自然现象构成秋天情韵。宋人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称赞为“双句有闻”,并与温庭筠的名句“羌管一声何处笛,流莺百啭最高枝”一同誉为“锵金戛玉”。,尾联抒怀,融情于景:“无因”,没有机缘;“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烟树”,云烟笼罩的树木;“五湖”,太湖及其相属的四个小湖。诗人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见范蠡”,即诗人实现自己抱负的愿望,既感到失望悲观又不愿轻易放弃;“参差烟树”,写得既真切又朦胧,“参差”是真切的、“烟树”是朦胧的。整句诗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