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917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土流失的防治以我国黄土高原为例,【知识整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自然原因 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土壤:由粉砂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差。,人为原因 毁林开荒;过度樵采;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2、。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 矿区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规律方法】,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方法 (1)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2)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 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等开发建设不当。,(3)从人类活动的技术角度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工程技

3、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例练1】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从我国土壤侵蚀量较大的两个流域中,任选其一简述 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 (2)说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 (3)简述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解析 第(1)题,从土壤侵蚀量较大的长江流域、黄

4、河流域中任选一个,从流域面积、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第(2)题,应该选取工程、生物、农业技术中的具体措施。第(3)题,抓住“水土流失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少中下游河道淤积减轻”的线索进行分析推理。 答案 (1)长江流域:流域面积广,降水量大;流域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黄河流域:流域面积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植被破坏。 (2)缓坡修筑梯田、打坝淤地、修建小水库、植树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矿区土地复垦等。(写出其中4点即可) (3)减少泥沙含量或淤积,减轻洪涝灾害,保障通航。,荒漠化及其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知识整合】,1.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西

5、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具体表现,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a.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b.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 c.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适当生态移民。,【规律方法】,荒漠化问题的分析方法,(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土质疏松,为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

6、大风天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 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则加速荒漠化进程。,2.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例练2】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下面两图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完成(1)(3)题。,(1)图甲中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加,

7、旱地增加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2)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地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增加 B.土地荒漠化加剧 C.水土流失严重 D.洪涝灾害多发 (3)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措施,错误的是( )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 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 D.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解析 第(1)题,依据图乙信息可看出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为:灌木林、高草地、农居地减少,旱地增加。第(2)题,区域位于地的上游,上游旱地增加必然要增加对河流水的使用量,从而导致下游河流径流量减少,对干旱区来说,水量的减少会加重土地荒漠化。第(3)题,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会使下游水量

8、减少,从而加重下游的土地荒漠化,使下游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受到较大影响,不利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1)A (2)B (3)D,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知识整合】,(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全球环境效应,1.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态的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快。 脆弱性的表现 生物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溶,土壤十分贫瘠;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植物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一旦破坏,整个生态系统陷于崩溃。,(3)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雨林被毁的原因图解,保护应放在第一位,国际社会共同保护,2.湿地资源的功能,【规

9、律方法】,(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地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湿地问题的分析方法,(2)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 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

10、蒸发加强造成的;如果是近十几、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冰雪融水有关。 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流湖萎缩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沙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原因。,(3)外流湖缩小问题的分析模型,【例练3】读“亚马孙河流域朗多尼亚地区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图”,回答(1)(3)题。,(1)关于朗多尼亚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人口出生率剧增 人口死亡率明

11、显下降 人口的大量迁入 与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有关 A. B. C. D. (2)关于人口的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相关关系 负相关关系 经济活动造成了对雨林的破坏 相关性不明显 A. B. C. D.,(3)关于亚马孙雨林开发与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必须大规模开发亚马孙河流域 亚马孙雨林属于全人类,应该严格保护,完全不能开发利用 A. B. C. D.,解析 第(1)题,由人口的增长幅度可以看出,该地区的人口增

12、长不会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造成的,应当是由于亚马孙公路的修通,使大批移民迁入而造成的。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人口的增长与雨林的破坏呈正相关,雨林之所以被破坏,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第(3)题,对亚马孙雨林应当进行保护性开发,盲目开发和完全不开发都是错误的。 答案 (1)C (2)A (3)D,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答题模板,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 “措施” (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流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1.题型特点,2.解题模板,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

13、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首先要看清题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如下思路展开:,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分析原因时不要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由原因来分析,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

14、针对性。,(2)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进行: 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根据阶段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根据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典题示例】 2012年6月17日是第1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是“土地滋养生命携手遏制退化”。土地荒漠化已对 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示意 图”,完成下列问题。,(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下图相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 一次) a.陡坡开垦 b.过度放牧 c.生态环境脆弱 d.大风季节开垦,(2)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_ _。 (3)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是_。为防止这些地区土地荒漠化,我国正在这些荒漠化严重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生态工程是_。,思维过程,答案 (1)自上而下依次是c、b、a、d。 (2)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3)过度放牧、不合理垦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三北”防护林 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