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复习5 文言文阅读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9169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复习5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2018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复习5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2018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复习5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2018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复习5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2018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复习5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复习5 文言文阅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复习5 文言文阅读课件(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常见实词,常见虚词,句式和用法,文言 语法,常见实词,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考试大纲中规定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高考 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常见实词,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二、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 3.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 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词义的感情色彩

2、变化。,如: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江”,古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河流。),(“金”,古泛指金属今专指黄金。),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畜今专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属于中性词 今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 如: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 子。 “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3.遇到多义词时,要慎

3、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六王毕,四海一。,*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一人,一桌,一檀板而已。,*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数目,自然数的开始),(统一),(相同、一样),(专一),(满、全),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 ,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 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完全相同。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3)韵母相同。如: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4)声韵均不相同。如:秦伯说,与郑人盟。,( “蚤”通“

4、早”),(“亡”通“无”),(“从”通“纵”),(“说”通“悦”),二、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 语境,即上下文。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常见虚词,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文言虚词很多,但“常见”者毕竟有限。考试大纲中列了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5、、则、者、 之。考查的热点一直集中在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上。,常见虚词,1.了解古今变化,2.关注代词,3.辨明意义用法,4.注意特殊情况,文言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1)有的消失了。,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的意思是“在这里”,现在已经不用了。,(2)少数沿用下来。,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现在还用。,1.了解古今变化,(3)有的用法发生变化。,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是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而现代汉语的“也”是表示重复的副词。,(4)有的已被别的词所代替。,如:无能为也矣。,助词“矣”已被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了”(“呢” “啊”)

6、所代替。,对于代词以外的文言虚词的词性,特别是一些不典型的或很难区分的词的词性,如果不能分辨,不要纠缠,因为高考不考文言词的词性这类专门的语言学知识。 当然,对于一些典型的比较容易辨识的并且与理解文句关系比较密切的虚词的词性,如能区分,对答题还是有帮助的,因为正确分辨词性,有助于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代词在虚词中比较特殊,因为它毕竟有比较实在的意思,容易被选来命题。,2.关注代词,例: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 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7、”。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答案:C。称代前文的“饮食”。,3.辨明意义用法 高考试题中往往是“意义和用法”并提,考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较多。 意义是指词义,主要是指某个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 用法包含内容较多,词性、在句中表示的各种关系、词语在句中担当的成分、词类活用、“之”字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之”字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一些虚词作为发语词等等,均属用法的范畴。 在用法中,只考一般用法,不考特殊用法。,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答案:A。,介词,“凭”,介词,“把”,副词,“恰逢”、“正赶上”,副词,“恰逢”、

8、“正赶上”,副词,“已经”、“以后”,副词,“已经”、“以后”,连词,“不论”,连词,“不论”,4.注意特殊情况 文言虚词中的特殊情况主要指以下几类: (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诸”是“之”和“于”的合音。 (2)虚词连用。 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 (3)双音单音。 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是两个词,“因”解为“于是”,“为”解为“写”。,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

9、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邻之厚,君之薄也。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2.用副词“乃”、“则”、“即”、“皆”、“素”、“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且相如素贱人。 此亡秦

10、之续耳。,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如是肯定判断句 ,要用“是” ;如是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4.用“非”、“未”、“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如:予本非文人画士,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而君幸于赵王。,有罪受贰。,被动句,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属今为之虏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文言文中较少见)。,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

12、望。,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兵挫地削,亡其六郡。,1.省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如:廉颇为赵将, 伐齐, 大破之。,(廉颇),(廉颇),承前省,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公),蒙后省,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 还 录毕, 走送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甚急!”,(余),(余),(余),(余),(余),自述省,(今日之事),对话省,省略句,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13、如: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鼓),(鼓),(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竖追之。,(追之),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之),(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竖子不足与 谋!,(之),4.省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之),杞子自郑使 告于秦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归就戮于秦

14、。,(人),(我等),5.省介词。(比较常见的是省“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如: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于),(于),(于),(以),及宾客辩士说王 万端。,(以),6.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细加以辨别),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上于盆而养之, 蟹白栗黄, 备极护爱,留 待限期,以 塞官责。,(成名将其),(饲之以),(于促,(之以),(之),如:,织),倒装句,谓语前

15、置(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作补语,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如:,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甚矣哉,为欺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介词宾语前置。大

16、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如:余是以记之。,微斯人,吾谁与归?,诗三百,一言以蔽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