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2课 故都的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8605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5.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2课 故都的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2课 故都的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2课 故都的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2课 故都的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2课 故都的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2课 故都的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2课 故都的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导入新课,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明艳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陆游还是会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的佳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杨万里会发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赞叹。那么,秋天呢?秋天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有关秋天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有关秋天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有关秋天的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有关秋

2、天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有关秋天的诗句,作者介绍,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代表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191

3、9年夏,郁达夫从名古屋八高毕业,1926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合影于广州,1934年的郁达夫,郁达夫与孙荃(原配),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郁达夫在苏门答腊最后的寓所,郁达夫北京故居(前海北沿11号院),郁达夫作品封面,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间,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题解,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

4、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课文插图,相关图片,课文插图,四合院秋景,老北京的枣树,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秋景,问题探究,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清、静、悲凉 提示: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2、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清晨静

5、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欣赏第一幅画,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内容。,示例:碧绿的天底下,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偶尔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声。(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2、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

6、衬静:驯鸽的飞声,小结,作者选取了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在第一幅图画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故都的秋。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示例: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 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 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 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 ,思考与探讨,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作

7、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明确,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对故都之秋眷恋的情怀。,秋蝉残鸣图,思考与探讨,写秋蝉的目的何在?,明确,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秋味。,秋雨话凉图,思考与探讨,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 为什么在“秋语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明确,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

8、现。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的愉快心情。,佳日秋果图,思考与探讨,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明确,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可见作者对故都秋日胜景了然于胸,感情表达含蓄而深沉。,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

9、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思考与探讨,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还写了最让作者思念的北国之景,有何作用?,用以衬托故都的秋“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能够让人玩味到十足,借以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思念之情。,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1-2段,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黄酒 白干,稀饭 馍馍,鲈鱼 大蟹,黄犬 骆驼,喻体,比喻,味烈 味深 味浓 味久,味润 味浅 味淡 味短,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

10、:慢、润、淡,对比 衬托,北国之秋南国之秋,味,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一段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11、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第12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总结:,本文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清晨静观图、落蕊轻

12、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最后部分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展开,酣畅淋漓。,故都的秋,总写 (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 (311段),记叙,清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 (1213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向往,品味,赞美,眷恋,对比,把两种对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列举出来,造成鲜明对 照,这种修辞格就叫对比两种对立物的对比,可以突出好与坏、 善与恶、美同丑的对

13、立,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例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一物两面的对比,可以突出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现象,使人 对事物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如:例2:卖盐的,喝淡汤。,衬托(映衬),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例3: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例3就用了衬托的手法,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为了反衬我内心的不宁静。,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 1、以动衬静,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以声衬寂,如: “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以乐景衬哀情,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 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 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