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8讲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8584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8讲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8讲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8讲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8讲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8讲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8讲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8讲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讲 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第18讲 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纲要求 1.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2.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本讲考点,考点1 维新思想,考点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维新思想 (1)背景,考点1 维新思想,(2)思想,(3)实践: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 (4)意义:这次变法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 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拓展延伸 比较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思想,2.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 (1)维新思想 A.康有为:托古改制 a.认为儒家思想中包含民主、自由、平等等精神,把传

2、统的 儒家 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相结合。 b.用进化论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为变法辩护。 c.坚持渐进的改革,主张 君主立宪 。 B.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 a.强调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b.重视国民素质,提出“ 新民 ”思想,“新民”必须具备爱国思 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四要素。 c.赞同君主立宪,反对操之过急。,(2)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A.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 学说的核心。 B.“五权宪法”原则: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基本内容,在立法、行政、司 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 考试权 和监察权,实行五权分立。 C.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3、包含着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丰富详实的内容,反 专制、重民权、五权分立及互相制约、彼此监督的一系列设想,凝聚着 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精华。,思维启迪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 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 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依据材料归纳梁启超的主张。 提示:启迪民智,唤起国民精神。 术语必背 (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 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 (2)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 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

4、自强保种的目的。,(3)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 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 国思想界的主流。 (4)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 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主题 康梁维新思想的内容及特点 史料呈现 史料1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 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 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法。”“法者天下之公器。”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史料2 盖自三权鼎立之

5、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 而人主总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史料3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 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从抓住 皇帝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读史指导 (1)史料1属于近代文献史料。史料主要是梁启超的观点,每一引号中的 内容代表其一观点,但其核心观点是主张法治。指法制是规范天下人 行为的公用制度。 (2)史料2属于近代文献史料。史料主要体现康有为的主张,具体体现了 维新派主张开国会,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和君主立宪制。是指君主。,(3)史料3属于现代文献史料。史料反

6、映了康有为以孔子作为思想宣传 的旗帜,借助孔子来宣传变法思想,同时把变法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无实 权的皇帝身上,这也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隐患。体现了康有为 的主要做法。 史料应用 (1)史料1主要体现梁启超法治观点。梁启超认为法律是人和禽兽的区 别,强调立法权应归 ;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同时认为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提示 人民 法律 (2)根据史料2、3及所学知识,归纳康有为维新变法的特点。 提示 学习西方的宪法政治,倡导三权分立;借助孔子宣传维新思想,依 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

7、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2)成因 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 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 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典例 (2017北京东城一模)1898年谭嗣同在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 学中指出:“中国艰危然吾约计开辟以来,战国与今日遥遥相映, 时局虽皆极危,却又是极盛之萌芽。”对材料中的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 A.借鉴历史经验,主张中体西用 B.民族危机加深,出

8、现变革契机 C.认同百家争鸣,致力托古改制 D.主张救亡图存,提倡民主共和 解题关键 理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时局虽皆极危,却又是极盛之萌芽”。 答案 B 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变法维新,题干中的“时局 极危”指的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极盛之萌芽”指的是出现了变 革契机,因此B项符合题意。A项是洋务派的主张;维新派并不认同百家 争鸣,托古改制是康有为的主张,由此排除C项;D项为革命派的主张。,B,1.(2016北京通州月考)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提出社会政治进步要分两步 走:第一步先从乱世进入升平,小康社会;第二步再由升平世进入太平世, 即“大同”世界。这位思想家是 ( ) A.康有为 B.

9、谭嗣同 C.孙中山 D.李大钊 答案 A 本题考查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材料中“小康”“大同” 是孔子的思想。近代康有为“托古改制”,把西方的思想与中国儒家思 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选A项。,A,2.(2017北京顺义一模)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 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奏 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 ( ) A.梁启超充分肯定、赞扬戊戌变法 B.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 C.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 D.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 A 根据“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 间疾苦,悉达天听

10、”可见,变法如果成功了,将会是一种政通人和的景象, 这段话体现了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赞扬和肯定,故A项正确;材料描述了 梁启超理想中的变法后的情形,并非其现实影响,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 无法判断变法内容与现实是否吻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人人”主要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是全体人民大众,故D项错误。,A,3.(2017北京朝阳期中)1896年,梁启超上书张之洞“以六经诸子为经,而 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以求治天下之道;以历朝掌故为纬,而以希腊 罗马古史辅之,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以按切当今时势为用,而以各国近 政近事辅之,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他的上书中蕴含着( ) 用夏变夷 中体西用 古

11、为今用 洋为中用 A. B. C. D. 答案 D 材料中“以六经诸子为经,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 体现中体西用和洋为中用,正确;依据材料中“以求古人治天下之 法;以按切当今时势为用”可知正确。“用夏变夷”材料中没有体 现。综上可知D项正确。,D,4.(2016北京东城二模)近代思想家严复在他的译作群己权界论(今 译为论自由)中指出:“穆勒此篇,本为英民说法然其所论,理通 他制,使其事宜任小己之自繇,则无间君上贵族社会,皆不得干涉者 也。”由此可见他主张 ( ) A.尊重个人权利 B.倡导民主共和 C.学习西方科技 D.提高国民素养,答案 A 材料信息表明,严复认为英国思想家穆勒的群己权界

12、 论虽然论述的是英国的政治,但其观点与其他国家的政治有相通之 处,都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君主及政府不能干涉,因此A项符合题意。 严复为维新派代表人物,倡导民主共和的是革命派,排除B项,C项中的西 方科技和D项中的国民素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1.新文化运动 (1)背景 a.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b.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 c.思想: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推行“ 尊孔复古 ”的政策。 (2)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3)主要内容 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和科学 成为新 文化运动的口号。,考点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

13、义的传播,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新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拓展 新文化运动三大内容之间的关系 民主与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思 想的前提,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载体。 (4)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A.积极作用 a.它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 入到思想文化层次。,b.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 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自然 科学的发展。 c.它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

14、局面。 d.它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 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e.它也是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 式。 f.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 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 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B.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看法 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2)表现,(3)影响:1921年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

15、党。 思维启迪 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一文中评价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 时曾说道:“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鲁迅把陈独秀和 胡适并论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倡导白话文运动。,主题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史料呈现 史料1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 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 史料2 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 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 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 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 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1919年自觉的女子,史料3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是决 计革新,一切

16、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 (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 陈独秀 读史指导 (1)史料1属于近代文献史料。该史料主要体现了陈独秀的主张。是 指民主与科学。 (2)史料2属于近代文献史料。史料主要体现了作者塑造的民国时期一 女子对封建婚姻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礼教的态度。 (3)史料3属于著名人物评论史料。该史料主要是陈独秀对中西文化的 态度。说明陈独秀认为东西方文明具有绝对对立性,反映了陈独秀对 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态度。,史料应用 (1)史料1主要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与 ,这 既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提示 民主 科学 (2)史料2主要体现作者追求爱情自由,反对 的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