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版)2018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一轮 第9讲 固体压强 液体压强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6229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6.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版)2018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一轮 第9讲 固体压强 液体压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四川版)2018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一轮 第9讲 固体压强 液体压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四川版)2018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一轮 第9讲 固体压强 液体压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四川版)2018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一轮 第9讲 固体压强 液体压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四川版)2018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一轮 第9讲 固体压强 液体压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版)2018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一轮 第9讲 固体压强 液体压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版)2018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一轮 第9讲 固体压强 液体压强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第9讲 固体压强 液体压强,四川专用,考点一) 压力,考点二) 压强,考点三) 液体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特别提醒】 (1)由公式可知,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液体深度h有关,而与液体的重力、容器的形状、底面积大小等因素无直接关系。 (2)计算液体的压力、压强,一般先用pgh计算压强,再用FpS计算压力。 (3)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与液体的重力G的关系,2连通器,命题点一) 固体压强,【例1】(2016,达州)如图所示,轻质细绳将物体A、B通过两个定滑轮分别连在同一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其中GA10 N,GB100 N,B是边长为20 cm的正方体,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不计弹簧测力

2、计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 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0 N CB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为100 N DB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强为2.25103 Pa,D,【点拨】 (1)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物体A、B、弹簧测力计受力平衡。物体A受到重力和绳子的拉力;物体B受到重力、支撑面支持力和绳子拉力;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受到左边绳子向左的拉力和右边绳子向右的拉力。由GA10 N可知,左、右两边绳子的拉力都是10 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0 N;(2)由受力分析可知,F支F拉G。可求支持力F支,因支持力和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可求出B对支撑面的压力

3、和压强。,【对应训练】 1(2014,乐山)下列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导学号 90982089),A,2(2016,自贡)一块长为L,质量分布均匀的木板A放在水平桌面上,板A右端与桌边相齐(如图所示)。在板的右端施一水平力F使板A右端缓慢地离开桌边L/3,在板A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导学号 90982090) AA对桌面的压强不断变小 BA对桌面的压力不变 CA对桌面的压强不变 DA对桌面的压力不断变小,B,3(2014,乐山)用两种物质分别制成棱长相同的实心正方体甲、乙,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把它们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则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p甲p乙为( )(

4、导学号 90982091) A81 B43 C41 D12,A,4(2013,眉山)设长方体砖块的三条棱长比为124,如果将两块相同的砖A、B按图示方式置于水平地面上,砖块A对砖块B的压强为pA,它们对地面的压强为pB,则pApB_;砖块A对砖块B的压力为FA,砖块B对地面的压力为FB,则FAFB_。(导学号 90982092),21,12,命题点二) 液体压强,【例2】(2016,眉山)如图所示,三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质量与厚度不计)中分别装有深度和质量均相同的甲、乙、丙三种液体,则下列关于液体的密度,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等关系正确的是( ),B,A甲乙丙 p甲p乙p丙

5、BF甲F乙F丙 p甲p乙p丙 C甲乙丙 F甲F乙F丙 DF甲F乙F丙 p甲p乙p丙,【方法归纳】求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压强的方法:先根据p液gh求压强,再由FpS求压力。求固体的压力、压强的方法:先由FG总求压力,再由pF/S求压强(本题对桌面的压强可看作固体压强)。,【对应训练】 5(2015,泸州)使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导学号 90982093) A用手按橡皮膜,两管出现高度差,说明此时橡皮膜的气密性很差 B该实验装置中的U形管是一个连通器 C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稳定后,右管中的液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D橡皮膜伸入液体越深,两管液面高度差越大

6、,则液体压强越大,D,6(2013,自贡)把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下方用一薄塑料片托住(塑料片重量不计),放入水面下16 cm处,然后向管内缓慢倒入密度为0.8103 kg/m3的煤油,当塑料片开始下沉时,煤油在管内的高度是( )(导学号 90982094) A12.8 cm B8 cm C20 cm D16 cm,C,7(2014,泸州)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有甲、乙、丙、丁四个底面积均为0.01 m2的薄壁空杯,其中甲图为柱形空杯,四个空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均为100 Pa,当在其中一个空杯中装入0.9 kg的水后,水对杯底产生的压强为900 Pa,g取10N/kg,则这个杯子的形状可能是下图中

7、的( )(导学号 90982095),A,8(2015,内江)如图所示,是三峡船闸工作过程的示意图。它是利用_原理来工作的。当阀门A打开,阀门B关闭,水从_流向下游,当它的水面与下游相平时,下游闸门A关闭,船驶入闸室。(导学号 90982096),连通器,闸室,【易错易混】 1物体的受力面积不是物体的表面积,而是受到力作用的接触面积。 2混淆固体、液体的压力、压强计算。,【例3】如图,用细线系住木块固定在容器底部,使木块浸没在水中,此时水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1,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p2,当细线剪断,木块漂浮在水面,此时水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3,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p4,则p1_p3,p2_p4

8、。(填“”“”或“”),【图片与命题】,实验一)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命题点 1转换法的应用:通过海绵的_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应保持_不变,改变压力大小。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应保持_不变,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 3选用海绵而不用木板,是为了利于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凹陷程度,受力面积,压力,实验二)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命题点 1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用手轻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形管中液柱是否发生变化。 2实验前,U形管中液面不相平时,应拆除橡皮管,重新安装。 3比较液体中压强大小

9、的方法:观察U形管中_。 4转换法的应用:根据U形管中两管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压强的大小。 5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让金属盒在同种液体,相同的深度,不同的方向进行实验。 让金属盒在同种液体,相同的方向,不同的深度进行实验。 让金属盒在相同的深度,相同的方向,不同种液体中进行实验。,两边液面高度差的大小,6实验结论。 【例】(2015,巴中)小明在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1)实验前,小明要用手按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实验中,探究液体压强的工具是_。 (2)由丙、丁两图进行实验对比,得出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_(填“有关”或“无关”)。,U形管压强计,无关,(3)甲、乙两

10、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_的关系,结论是_。 (4)要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应选用_两图进行对比。 (5)在图乙中,固定金属盒的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使金属盒处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方位时,两玻璃管中液面高度差不变,说明了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液体深度,液体密度一定时,液体内部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乙、丙,相等,【点拨】 (1)在初中物理学中,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工具是U形管压强计,本题用到了物理上常用的研究方法转换法。用手按压强计的橡皮膜,U形管内水面出现高度差,即将液体压强的大小转化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2)、(3)、(4)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

11、液体的深度有关,与容器的形状无关,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时,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5)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是:液体内部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拓展设问】 (6)实验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_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使用前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是检查装置的_,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_(填“漏气”或“不漏气”)。 (7)若丙图中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为10 cm,则金属盒上橡皮膜浸入盐水中的深度是_。(U形管中液体密度为1.0103 kg/m3,盐水的密度盐1.1103 kg/m3),高度差,气密性,不漏气,9.1cm,(8)完成上述实验后老师又要求小明同学将桌面上两杯没有标签的清水和盐水区分开,于是,小明同学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a和b所示。他发现图b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b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你认为,小明的结论_(填“可靠”或“不可靠”); 简要说明理由:_。,不可靠,没有控制金属盒浸入液体中深度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