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孝经.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8552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 ——孝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国学 ——孝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国学 ——孝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国学 ——孝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国学 ——孝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 ——孝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 ——孝经.ppt(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孝?,孝是德之根本,德是道之像,道是德之体 有人说过:能孝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是至孝。,孝,聖,孝经,孝养父母 奉事师表,经,经:它是恒常、亘古不变的意思;也是常行之典。,孝经自古以来地位都非常高,虽然它是儒家十三经中最短小的一部经典,可是地位非常的特殊,而且最受古人推崇,古人从妇孺到一般平民都会孝经,在宫廷中皇帝都常常讲解孝经,历朝历代的皇帝还批注过的也很多,可以说是儒家十三经里最多的一部。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2、孝经作者,据学者们研究,关于孝经的作者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孔子。 曾子。 曾子的门人。 孔门的其他弟子。,孔 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是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者,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

3、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

4、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天子之孝:1、天子必须具备广敬博爱的心。 2、天子必须承担播撒爱心的责任。,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

5、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性,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

6、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

7、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五种孝道,1、天子之孝: (1)天子必须具备广敬博爱的心。 (2)天子必须承担播撒爱心的责任。 2、诸侯之孝:处世哲学 3、卿、大夫之孝:言行规范 4、士之孝:爱国忠君 5、庶人之孝:勤奋耕作,节省开支,赡养父母。,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

8、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

9、,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以孝治国:博爱、和睦、宁静、幸福,圣治章第九,第一则: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译文:1、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

10、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 译文2、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治章第九,第二则: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译文: 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圣治章第九,第三则: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

11、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孝道达到圣治: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孝子:(基本)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 (更高)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

12、之道也。 三不孝:威胁君主、诽谤圣人、不孝敬父母。,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 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广至德章第十三,子

13、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至德:人人都能做到尊敬人,人人都能做到爱护人,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

14、,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一个人要成名成家,就要从培养个人的品开始。,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

15、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反对愚忠愚孝,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孝悌最高境界:感动天地,施于四海,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在

16、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丧亲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丧亲章第十八,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