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用)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2单元 散文阅读 第4节 第1课时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3280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121 大小:3.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专用)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2单元 散文阅读 第4节 第1课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河北专用)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2单元 散文阅读 第4节 第1课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河北专用)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2单元 散文阅读 第4节 第1课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河北专用)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2单元 散文阅读 第4节 第1课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河北专用)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2单元 散文阅读 第4节 第1课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专用)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2单元 散文阅读 第4节 第1课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专用)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4部分 第2单元 散文阅读 第4节 第1课时课件(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鉴赏表达技巧 第1课时 明辨手法,多角度切入,赏析结合(复习课),南昌滕王阁联 李春园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这是集句联,你能写出其中涉及到的古典人物及其诗句吗?,答案 “我辈”句出自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目极”句出自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奇文”句见陶渊明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奇文,优秀或奇特的文章。此处指王勃那篇著名的骈文滕王阁序。“人在”句由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演化而来。,(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粮 食 学 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

2、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

3、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

4、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

5、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

6、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

7、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答:_ 解析 本题考查散文开头段落的作用,分析时,首先应掌握全文意思,然后考虑段落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作用。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粮食,开篇以“吃饭了吗”的问好方式谈起,内容上就显得亲切自然。结构上,由人们对“吃饭了吗”这一问候语的不同看法,引出下文,要具体阐明引出了什么内容。 答案 以人们日常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开篇,亲切自然。通过对这种问候语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粮食话题,突出其重要性。,2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 答: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散文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

8、。首先确定“养猪送猪”的描写在第段。其次分析具体有哪些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包括搔痒,梳理毛发,清除虱子,特意放些红薯皮和糠,看着它吃,于心不忍,垫麻袋,肥膘的颤动,猪哼哼唧唧,奶奶的呼唤等。指出这些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然后分析这些细节在内容上表现出的感情。最后分析“养猪送猪”这一情节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答案 “养猪送猪”的细节,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为猪搔痒梳毛、垫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颤动晃荡的形象描写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细节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及与粮食的密切联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

9、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精彩PPT名师讲解) 教你思维 1文章开头的写法千差万别,并无定格。请从不同角度说说本文采用的写法有哪些好处。 _ 答案 简捷利落,紧扣题目。内容充满温情,易于引起读者共鸣。使用了对比手法,引人思考,有利于突出主题。,2赏析“养猪送猪”的细节方法技巧。 (1)明确细节范围:这一细节包括几个自然段? (2)明确细节地位:这一细节处在全文思路的什么位置?它与上下文具有什么关联性? (3)明确赏析对象:这一细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4)明确赏析方向:艺术效果内容效果情感效果。 _ 答案 (1)至自然段。

10、(2)处在第二部分第一层,既是对第段的具体印证,又与第二层构成对比。 (3)略。(4)略。,3本文在布局谋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请你选取一个角度说说对本文表达技巧的认识和理解。 _ _ 答案 此步骤可由教师掌控,要求学生能充分联系文本内容形成自己的判断,并有层次地分析、表述自己的理解,体现“赏析”的正确思路和步骤。,(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张锐锋 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考点一 鉴赏表达方式,先做 后讲,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

11、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

12、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这些天的

13、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天很快就黑了下来。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林的一家人陆续回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之,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用大大的

14、黑体字标着阿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一天的终结,多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撕裂。,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15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

15、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的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凡的极限。 (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删改),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答:_ 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从叙述方式角度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能力。先要从总体上把握文本叙述特点:顺叙、倒叙还是插叙、补叙。文章讲述了一个古老村庄一天的生活,从早上起床写起,到晚上看电视结束,按时间顺序写了人们一天的生活状态。按时间顺序记事更能表现古村人们的生活特点,使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