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个体生命的稳态基础 专题一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243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9.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个体生命的稳态基础 专题一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个体生命的稳态基础 专题一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个体生命的稳态基础 专题一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个体生命的稳态基础 专题一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个体生命的稳态基础 专题一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个体生命的稳态基础 专题一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个体生命的稳态基础 专题一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课件(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考纲要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B)。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B)。3.人脑的高级功能(A)。4.动物激素的调节(B)。5.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B)。,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双向,单向传递,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级,反馈,微量和高效,体液,靶器官、靶细胞,考点一 神经调节,1(2014江苏)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解析 当神经

2、元受到刺激时,若该刺激很弱,则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不会被释放,A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B正确;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到达后膜,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元细胞膜内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D错误。 答案 B,2(2016江苏单科,26)为了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下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1)任氏液

3、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其Na/K比与体液中_的Na/K比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_。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_。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_。 (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解析 (1)任氏液中NaHCO3和NaH2PO4可分别与酸碱中和起缓冲作用,维持酸碱平衡;任氏液可以保持标本活性,

4、成分应和组织液相似。(2)任氏液中葡萄糖浓度提高到15%,会使细胞发生渗透失水,从而使代谢强度下降。(3)该标本脑和脊髓损毁,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被破坏,则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不会有反应,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有反应,能发挥功能。(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同时突触小泡通过胞吐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5)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表现为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阻断乙酰胆碱释放或箭毒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导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均会使突触后膜不能兴奋,导致肌肉松弛。,答案 (1)NaHCO3和NaH2PO4 组织液 (2)细胞失水 (

5、3)传出神经、效应器 (4)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高考考查的题型多样,内容灵活丰富,涉及反射类型与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分析及兴奋的传导与传递与神经调节动物生理实验等,题目难度相对较高,把握反射弧及兴奋传导、传递分析技巧,并沿反射弧“顺杆爬”是解题关键。,1.“反射”完成的2个必备条件,(1)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不经完整反射弧,不属反射。 (2)必须具备“适宜的”刺激(刺激类型、刺激强度均适宜)。,2.兴奋的传导与传递,(1)兴奋的产生机制 Na流入细胞内,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2)兴奋的传导: 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

6、电流的方向 。 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的方向 。 特点:可双向传导(但在机体内反射弧中只单向传导)。 (3)兴奋的传递 特点:单向传递。 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 释放并作用于 的受体。 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转换: 。,相反,相同,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3.把握兴奋产生的机制与特点,Na+外流,相关,外流,(1)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2015山东卷,4C)( ) (2)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2014海南,11A)( ) (3)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2013江苏,19D)( ) (4)刺激支配肌

7、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2011天津,3D)( ) 答案 (1) (2) (3) (4) 提示 (1)与静息电位时相比,动作电位时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因Na更多进入膜内而降低。 (4)只有经过完整反射弧方可完成反射。,1(2011江苏高考)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命题角度1 反射的类型及反射弧的判断,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反射弧中神经细胞之间突触

8、的存在,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图中d为传入神经,切断d后刺激b,仍能引起效应器收缩;结构b为神经纤维、结构c含有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突触部位的要快;为突触后膜,其上发生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 A,2.(2014海南,15)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解析 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b处位于传入神经上,所以细胞体在灰质以外,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正确;从a到d没有效应器,

9、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c处突触部位有神经兴奋的传递,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 答案 C,1.“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2.“三看”法判断反射弧结构,(1)看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看脊髓灰质结构;与前角(宽)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窄)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看突触结构(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所以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不同: 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

10、兴奋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典例】 (2016全国课标卷,30)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命题角度2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 (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 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 ,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 。,慧眼识图 答案 (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温馨提示! 多巴胺、一氧化氮、

11、去甲肾上腺素、某些氨基酸类均可作为神经递质,相关内容在人教版教材必修3 P19右下“相关信息”中以小字形式呈现,备考课标卷,考生务必注意不求难度,但求“细节”与“广度”,甚至不能放过教材中包括阅读材料、“相关链接”、“相关信息”等诸多细节内容,再如2013年课标卷,组合项中曾涉及“DNA的X光衍射实验”此内容在人教版必修2教材P48右上方也属“阅读材料”。,【对点小练】 1.(2015江苏卷,18)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

12、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解析 A项对,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经高尔基体加工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以防止被胞浆(细胞质基质)内其他酶系所破坏;B项对,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C项对,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Na或Cl的通透性;D项错,若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Na内流,若为抑制性神经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Cl内流。 答案 D,2.(2016河南郑州检测)如图中甲为神经元细胞模式图,乙为突触模式图

13、,据图分析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图中的结构只能在甲图中的部位上形成 B.乙图中先电刺激A神经元,用电位测量仪测量B神经元的电位有变化 C.乙图先电刺激B神经元,用电位测量仪测量A神经元的电位没有变化 D.甲图中5的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解析 突触由轴突末端和树突或胞体形成,A错误;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A神经元,可以在B神经元测量到电位变化,B正确;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B神经元,不可以在A神经元测量到电位变化,C正确;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内含神经递质,此处可发生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D正确。 答案 A,1.巧记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

14、及作用效果,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传递的三大原因,(1)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止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3)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或抗体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1.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命题角度3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言语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解析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只有低级中枢的调节;短期记忆的

15、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只是大脑参与的高级中枢调节;言语区的调节只是大脑高级中枢参与的活动;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体现了大脑对脊髓排尿反射中枢的控制。 答案 D,2下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B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 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 解析 图示电流计所在神经纤维为传出神经纤维,它与肌肉间存在突触,故刺激肌肉时,兴奋不可以逆向传导;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膜对

16、Na(而不是K)的通透性增加;“痛觉”形成于大脑皮层中,而不是脊髓中。 答案 AD,提分必须规避的“3个误区” (1)产生感觉完成反射 一切感觉无一不是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产生路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上行传导至大脑皮层,可见传出神经及效应器受损时仍可产生感觉,但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受损时将不形成感觉。 (2)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这一高级中枢调控。 (3)“言语中枢”是人类特有的高级中枢,它位于大脑皮层左半球。,考点二 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1.(2016全国课标卷,3)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