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2309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6.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 游,赏析示例,课前自学预案,水光山色,衬托,辉映,二、一词多义,副词,又,再 动词,回,返回 动词,恢复 动词,重复 形容词,双层的 副词,重新 动词,通“覆”,遮盖,动词,经过 动词,超过,越出 副词,过分,过于 名词,过失,错误 动词,责备 动词,拜访,过访,名词,胜景,美景 名词,胜利,与“败”相对 形容词,优美的 动词,胜过,超过 动词,战胜 副词,尽 动词,能承受,禁得起,动词,从高处往低处看 动词,来到,到达 动词,面对,对着 副词,将要,快要,介词,用 连词,因为,由于 介词,从,在 连词,来 连词,表修饰,语助词,表感叹语气,语助词,表祈使语气,语助词,表判

2、断语气,语助词,表疑问语气,下雨,用宝石 向东南 像墙壁一样,四、特殊句式 (1)此山当是其一也 信造化之尤物也 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以上句子是_。 (2)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以上句子是_。,判断句,状语后置句,(3)及抛江过其下 复以小艇游庙中 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以上句子是_。 (4)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以上句子是_。,省略句,被动句,一、作家剪影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奸臣秦桧而被除名。,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孝宗时,被赐予进士出身,历

3、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府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歌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二、资料存盘 入蜀记中的小孤山与大孤山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陆游集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

4、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大孤山 大孤山,其状如鞋,俗称鞋山。大孤山是两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时期形成的小岛,它高出水面约90米,周长千余米,大孤山三面绝壁,竦立湖中。山上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明代建有普陀寺、宝塔、天后宫和梳妆台等建筑。自宋到清,大孤山文人估客荟萃,游山逛景。山下游船,桨声灯影,喧闹若市,山上暮鼓晨钟,梵乐悠扬。现在已成为鄱阳湖旅游线上一个重要景点。,三、意旨探微 这是一则日记,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小孤山、大孤山一带景色的描写

5、,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志在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情思。,课堂探究学案,1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游记,作者依次记叙了哪些主要景点?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参考思路】 这篇散文,作者依看到的景色逐渐展开,顺次写烽火矶、孤石、澎浪矶、小孤山、大孤山。重点写峭拔秀丽的小孤山。写大孤山,则突出它四周江水的浩渺无际,重点写湖口分开的两江水浑浊与清澈的不同。,2文章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又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的? 【参考思路】 文章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顺序。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运用的是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

6、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他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之上矣”。,3本文写了许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的? 【参考思路】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

7、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外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夏晴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1引用典故,化用诗文 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

8、品的内容,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和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衬,更为引人入胜。,2妙用对比,特征鲜明 主要是小孤山与大孤山的对比。通过对比,使所写景物的特征更为鲜明,如“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3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4情景结合,爱国情深 由自然景色转向庙宇,破败的景象让作者联想到江山破碎。国家的破败,故园的风雨如磐,令作者痛心。作者在描绘欣赏美景的时候,郡县沿革的情况、地形防戍也没逃

9、过作者的眼睛,这是爱国之心的自然流露。,课后巩固练案,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解析: B拟:比,比拟。 答案: B,解析: D都是“即使”的意思。A.大概/古称伞;B.助词,的/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C.用/来。 答案: D,3下列说法有

10、误的一项是( ) A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B这段文字抓住景物特点描绘出了鲜明独特的形象。 C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 D这段文字在记述事物的同时,插入了适当的议论及说明。 解析: D没有插入“议论”性的文字。 答案: D,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信造化之尤物也。 译文:_ (2)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译文:_ _ 答案: (1)诚然是自然界中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2)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一下,与水光山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注】 主文:主持考试。镪:成串的钱。,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11、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阙:过错、缺点。应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答案: D,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说的是萧燧勤俭执政,说的是萧燧请求朝廷发皇粮救济百姓,这几句说的与恪尽职守无关,据此即可排除A、B、D三项。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分析句子的含意,可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12、。 答案: 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土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

13、施行。,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然后针对每一个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区域,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看所说的内容是否相符。原文说的是“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即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答案: A,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译文:_ _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文:_ _,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句子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翻译

14、时要注意实词,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宇等;注意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虚词;还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答案: (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得分点:杂糅、浇浮、宜、内治,句意)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得分点:异路、与、安、坐视,句意),参考译文: 萧燧宇照邻,临江军人。萧燧天生聪慧过人,年少时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了进士。他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之职。当时秦桧执政,秦桧的亲党秘密地告诉萧燧,秋试时一定会让他去主持考试,萧燧问其中的原因,(秦桧的亲党)说:“秦桧的儿子将要参加考试,想把这件事托付给你。”萧燧听后大怒说:“刚做官,怎么敢欺骗我的良心呢?”秦桧从此对萧燧怀恨在心。不久萧燧被贬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多了,就另换一个官员前去主持考试,秦桧的儿子秦嬉果然排在前面。,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