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项脊轩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2239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4.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项脊轩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项脊轩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项脊轩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项脊轩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项脊轩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项脊轩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项脊轩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脊轩志 归有光,课前自学预案,而 尔 你,一丈见方,到处,环顾 看 拜访 反而、难道 顾惜、顾念 只、不过,稍微、略微 逐渐,渐渐 公家供给的粮食 安放 设置 放弃,丢下 购买,添置 离开 距离 除掉,去掉,女子出嫁 回来 返回 归顺 归到一处 归还,名词作状语,向下 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亲手 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名词作动词,上朝 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五、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以上句子是_句。 (2)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语未毕,余泣 以上句子是_句。,判断,省略,(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鸡栖于厅 其制稍

2、异于前 以上句子是_类倒装句。,状语后置,一、作家剪影 屡次落第的散文大家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是明代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同称为“唐宋派”。,二、资料存盘 追忆旧居,眷恋亲情 归有光的远祖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追宗怀远之意。,他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

3、七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志,名词,就是“记”的意思。本文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模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唐宋派”

4、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他们的文章大都能够直抒胸臆,文从字顺,气韵流畅,平易近人。其中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最高。,归有光的散文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创作,包括学术、赠序、杂记、墓志铭等。其中杂记50篇是他的创作精华,而其中那些写自己家事的杂记,亲切生动,价值尤高。,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事件为题材来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

5、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三、意旨探微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美散文。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感情。,课堂探究学案,1本文的内容均围绕“项脊轩”而写,那么本文线索是“项脊轩”这个小屋吗? 【参考思路】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另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环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串起来,用自己的思想

6、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相关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2第三段是补叙,是一段小小的插曲,非常简略地写了两件事,“能以足音辨人”和项脊轩四次遭火未焚。当然,这不是闲笔了。思考: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思路】 如果不算后文的补记,作者行文至此,已是收尾,“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在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3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细节描写。 【参考思路】 (1)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7、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关爱。 (2)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过”,拜访,到。祖母的话亲切又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3)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阖”,用手轻轻掩上,表现了祖母唯恐打扰孙子读书的心理,后面的自言自语,则表现了祖母发自内心的期望。,4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思路】 文章结尾,贵有余味,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

8、“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是人非,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意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朴素流畅,真挚动人,可谓“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主要特色有:,1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作者善于用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正是贯串全文的线索。顺着这条线索,作者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逸事,或直抒自己的胸臆,将“悲”“喜”感情交织在一起,使记物、叙事、抒情熔为一炉。使

9、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2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自语”的回忆尤其感人。此外,婚后妻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的话,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3语言质朴,明净流畅 文中多用白描手法使语言清新质朴。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

10、实地回忆。但通俗自然之中蕴涵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道出了人间的亲情。,课后巩固练案,解析: B这样/以为是(正确)。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成分不当的一项是( ) A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B比去,(大母)以手阖门 C顷之,(大母)持一象笏至 D(妪)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解析: D根据文意,应为“余(我)”。 答案: D,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段主要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全段。 B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

11、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 C本段语言特色鲜明,描绘场面,状写人物,都极力铺陈渲染,妙语如珠,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D本段情景交融,如“往往”一词既渲染门墙之多杂,还流露出作者对此的厌恶和不满。,解析: C“极力铺陈渲染”不对,而是“语言质朴、用语简练的白描手法”。 答案: C,4翻译下列句子。 (1)某所,而母立于兹。 译文:_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译文:_,解析: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落实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特殊句式。(1)句中“所”,处所,地方。“立于兹”是“于兹立”的倒装。“而”通“尔”,你,你的。(2)句中“太常公”“宣德间”宜保留。“朝”活用作动词,“当”,应该,应当。 答案: (1)这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在这里站立。 (2)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