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8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六 句子的连贯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2194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8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六 句子的连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河南省2018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六 句子的连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河南省2018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六 句子的连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河南省2018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六 句子的连贯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河南省2018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六 句子的连贯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8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六 句子的连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8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六 句子的连贯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专题六 句子的连贯,(2015河南5题4分)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 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_ 。从狭义上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 方法和规律。从广义上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 写法则。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 _ 。,河南中招试题展示,(20072015),例如,使用工具从传统的毛笔到硬笔、电脑仪器、 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书写颜料从单一的墨汁到 化学剂、黏合剂、喷漆等,丰富多彩;书法流派从 传统书派到意象派、墨象派等,各具特色。 _ _,书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书法也在不断发展,【解析】通读语段,明确这段

2、话围绕“书法”进行介绍说明,采用了段首中心句的形式,第一句话是语段说明的中心,后面的句子都是为了说明这句话的。根据处横线后面两句“从狭义上讲”“从广义上讲”,可知处填的句子应该总领这两句,说明书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处横线承接前句“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引起下文的“例如”对书法发展的举例,所以处应填“书法也在不断发展”。,(2013河南3题3分)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中则正,满则覆”, _ , _ 。 _ , _ 。方方正正的一个房子,故意缺少一角,留出一点缺憾,意思就是不能过满,过

3、满就走向反面了。,它的审美趣味在于“整”和“缺” 这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中国建筑不过分追求完美 同样也反映在建筑上,【解析】题中空格前的内容由建筑说到中国人的处世之道,空格后的内容叙述了房子的缺憾,这样,空格处内容的逻辑应是从“中国人的处世之道”过渡到“也反映在建筑上”,即句,对于中国建筑的总述句“不过分追求完美”,然后过渡到“整和缺”的关系(结尾句的内容),即句。按照这个顺序就可以准确排序了。,题型一:补写句子(2015、2014) 典例精析,例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

4、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_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重难点突破,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_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 _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思路归纳】首先通读语段,明确语段的话题是“读书的目的”。均在文段中。前用一个设问提出读书的目的,后面直接开始介绍记忆型、批判型两种阅读方式,显然,的内容应该是提出阅读的两种方式,它的内容的关键词应该是“阅读方式、记忆型、批判型”。前谈的是批判型阅读, 又

5、是“不追求”的后半句,因而的内容应该是和后面“而”字引出的内容相反,这就应该是记忆型阅读追求的目标,再加上前面“创造性”的提示,所以的内容的关键词应该是“机械性、记忆”。,前后分别是“通过提出”“通过找到”两个句式结构一致的句子,这就表明的句式结构也应该与此一致,才能不破坏文章的语言美,不但句式如此,内容上也要与前后的句子保持连贯,前面句子的内容是由阅读到质疑,后面句子的内容是由根源到方法,的内容要点就应该是由质疑到根源,其关键词应该是“质疑、根源”。,【答案及评分】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一句2分,共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方法指导 1. 通读整个文段,把握文段的大意和层次,对补写句子的内容有大体上的认识。 2. 观察横线在文段中所处的位置,判断它与文段其他内容的关系。前端、中间、末尾三个不同位置意味着横线上句子的内容与文段内容的不同关系。横线在文段的前端,一般意味着横线上的句子对文段有着领起或概括的作用。横线在文段的中间,一般意味着横线上句子对文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横线在文段的末尾,则一般意味着横线上句子对文段有着顺延、解释、补充或者是总结的作用。 3. 依据句子间的关系分析横线前后句子的内容,找出补写句子的要点。确定地说,补写句子的内容要点必须来自它前后句子的相关内容。一般地说,补写句子内容要点的关键词

7、大都存在于它前后的句子中。补写出的句子不要求与答案完全相同,但体现要点的关键词不能遗漏。,一般而言,一个补写句子的关键词要有2个以上。在分析句子前后的内容时,要特别注意抓关键词,包括关联词、中心词、标志性词语等;有时候还要注意前后句式的一致性,甚至要注意标点符号。 4.通读补写后的语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即可。,题型二:句子衔接与排序(2013、2011、2010) 典例精析 例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_ , _ 。 _ , _ , _ , _ 。,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

8、康的目的 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思路归纳】首先,要观察横线所在的位置,本题的横线在文段的末尾,这意味着横线上的内容要对上文进行顺延、解释、补充或者是总结。其次,确定首句最为重要,它要接引前文,还要引领下文。所给文段谈的是插柳的习俗,带序号句子中只有明确提到柳树,没有主语,显然只有适合做首句,承上启下。然后,从句子内容的逻辑关系上寻找与首句关系最密切的句子,并依次类推。,中有“由于”这个明显的关联词,因而拥有暗示结果“便”的便紧随其后,而因为提

9、到“这种生命力”这种近指,它就当然紧跟在提出“生命力”的后,是的目的,则是出于这种目的而产生的具体行为,因为有“顺便”一词,显然在后。最后,通读排出顺序后的全文,文意连贯即可。 【答案及评分】(4分),方法指导 1. 观察横线在文段中所处的位置,进而决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前端、中间、末尾三个不同位置则意味着横线上的内容与文段内容的不同关系。横线在文段的前端,一般意味着横线上的内容对文段有着领起或概括的作用,这时首先要确定尾句。横线在文段的中间,一般意味着横线上的内容对文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时首先要确定首句和尾句。横线在文段的末尾,则一般意味着横线上的内容对文段有着顺延、解释、补充或者是总结

10、的作用,这时首先要确定首句。,2. 通读所给文段和带序号句子的内容,不但要把握整体内容,还要把握所给文段与带序号句子之间的联系,而且要分析带序号句子在内容上的联系,为句子的排序做好准备。 3. 确定首句、尾句。主要根据句子在内容上的联系,由于处在特定的位置,这时的首、尾句一般都是承上启下的。有时还要考虑句子间句式的一致性,个别时候需要考虑句子有没有主语,能不能领起下文。一时不能确定首句、尾句的,可以先放一放,分析好句子间的关系后再做决定。,4. 确定其他句子的语序。句子间的顺序主要根据句子间的关系来确定。分析句子间的关系,重点是寻找关键词,关键词语往往能直接表明句子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决定句子

11、能不能放在一起,并决定谁前谁后。关键词有这样几类,(1)关联词,比如“也、便、由于、于是、虽然、但、特别是”等等。(2)中心词,这些词是两个或多个句子共同论述的词,或者是一个句子提到另一个句子接着解释或论述的词,比如“生命力”“生殖力”。,(3)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和物称“它”意味着前面一定出现一个人或物,而不是某种论述;近指代词“这种”“这”意味着代词后的内容一定是前面的句子刚刚提到过的。(4)一些带有暗示信息的词,比如“顺便”,比如表明时间先后或长短的词。 5. 通读排好语序后的全段文字,语意连贯则表明排序正确。,补写句子 (2015平顶山一模)在下面一段文字的 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12、使整段文字语 意完整、连贯。(4分) 对词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人无疑是苏轼。在苏轼之前,填词时,_ 。苏轼第一次使词从重视音乐的框框中摆脱出来,与音乐初步分离,进而重视文学因素,首先使词成为一种文学体裁。,题库-补写句子,备考试题精编,苏轼在词中自由畅达地表现人生中各种各样的生活情趣、生活感慨,不仅把本来属于诗歌的“言志”内容写到词中,而且把诗里已经出现的形式技巧也用在词里, _ ,也使词的形式技巧发生了变化。 _ _,音乐因素重于文学因素(更重视音乐),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解析】该语段是围绕苏轼对词的贡献展开的。空后面一句说苏轼开始注重文学因素,空前面限定是苏轼填词之前,所以应和后面苏轼的做法

13、相反,即“更重视音乐”。空,分析同句前面的内容,共两点:一是苏轼把诗歌“言志”的内容写到词中,二是苏轼把写诗的技巧用在词里。空后提到苏轼使词的形式技巧发生变化,对应前文,空应概括苏轼对词内容上的影响,即“使词的内容更丰富”。,(2016预测)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 夏天,人们喜欢用扇子消暑,民间有歌谣:“扇子有风,常在手中,你要想借,等到寒冬。” _。崔豹古今注上说:“五明扇,舜作也。”那时的扇子,主要用羽毛制作,为帝王将相挡风遮日以及仪仗的专用品。杜甫有诗云:“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自汉代以来, _ ,随之产生了不少趣闻佳话。 _

14、 _,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扇子便成了诗词歌赋的咏赞对象,【解析】由“五明扇,舜作也”可知上古时期已经有了扇子,杜甫的诗介绍了唐朝的扇子。再抓住“那时”“自汉代以来”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知是在说明“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此语段中关于扇子的描述多是通过文学作品展现的,如崔豹的古今注和杜甫的诗。通览语段,合理推断,处应说明汉代以后,扇子经常在诗词等文学作品里出现,其中不乏趣闻佳话,所以处应填“扇子便成了诗词歌赋的咏赞对象”。,(2016预测)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关于粽子的起源,最令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 _ , _ , _ 。 _ , _ , _ 。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了。 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 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虽不叫粽子,但已有了粽子的雏形 先人们已经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 为了可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热,然后剥叶而食 大约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刚刚发明明火煮食,【解析】因此,应该先看横线前后的内容,确定填入部分的首尾句。横线前是“包烹之说”,衔接它的只能是或;横线后是“就更像现在的粽子了”,领起它的只能是或。然后再分析带序号句子本身的逻辑关系。是过渡句,再加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