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2074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才之路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六课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第二单元,顾况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难三首,揭露贵族子弟的豪奢生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颇有现实意义。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对音乐的描绘相当出色。这些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是后来李贺歌行的滥觞。唐末诗僧贯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他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 顾况的七绝清新自然,饶有佳作。如宿昭应讽刺玄宗求仙。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宫词写出被禁闭深宫的宫女的哀怨。竹枝词是学习江南民歌之作。,(2015年高考北京

2、卷)(原文在第4课)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解析】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君问可”的“问”与“非问臣”的“问”处在句子相同位置,意义应该相同,选项译为“发问”,不正确。“君问可”是省略句,“问”后省略了后一分句的主语“谁”,“可”后省略了宾语“为之”,即“君问(谁)可(为之)”,“可”在此是“能够”意,选项译为了“恰当”。

3、【答案】 B,【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同时要掌握“留”(专有名词等)、“删”(不译的虚词)、“补”(省略成分)、“换”(古词换成今词)、“调”(词序)、“选”(词义)、“固”(结构)、“意”(意译)等翻译方法。,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点学习第1、2则。 3把握孟子“养气”学说以及“大丈夫”学说的基本内涵。,3一词多义,1什么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

4、,对人对己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在第1则选文中,弟子公孙丑问道:“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回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以直养而无害”,有的学者理解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有的学者理解为一直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此处取第一种说法。“塞”指充满。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充满于上下四方。“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跟义和道是相配的;没有这义和道,就萎靡不振了。,2如何培养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

5、是如何培养的?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朱熹认为,“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参见孟子集注)。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浩然之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即产生于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而不是出其不意夺取的(也就是说,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情就可以取得的)。只要做一件问心有愧的事,这气就疲软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这培养浩然之气的基本点,就是“集义”,就是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

6、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必有事焉”即一定有所事于此,一定要从事于这集义养气的事。朱熹孟子集注:“正,预期也,春秋传曰战不正胜是也。”“闵”就是忧虑。“揠”就是拔起。,“芒芒然”是疲倦的样子。“其人”指他的家人。“病”意思是疲倦。“非徒”即不仅仅。这一段话是说: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是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时刻记着它,但是不要促使它成长。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一个忧虑自己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苗子的人,很疲倦地回到家中,对他的家人说:“今

7、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去一看,结果禾苗都枯萎了。天下之人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以为集义养气没有用而放弃它的,是种庄稼而不锄草的人;促使它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用处,而且还损害了它。总起来说,要培养浩然之气,根本就是“集义”。只管“集义”,只管使自己做每一件事情都合乎义,自然能养成那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除此之外,不必急切地去追求成功,那样做只会有害。,3选文第一部分讲述了宋国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这一故事意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都与积累有关。只有踏

8、踏实实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工作,我们才能面对困境不悲观,不沮丧,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4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 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充满浩然之气的人格。第2则选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是跟孟子同时代的人,大概信奉纵横家的学说。他推崇的公孙衍、张仪都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他问孟子:公孙衍、张仪难道不真正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没有战事。“熄”指战争平息。孟子的看法大不相同。他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

9、,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丈夫之冠也”,意思是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丈夫”指成年男子。“冠”指男子到成年时举行加冠礼以示成人(一般是在20岁)。“父命之”指父亲训导他。“女子之嫁也”,是指女子出嫁的时候。女儿出嫁时,母亲谆谆告诫说,去到了你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丈夫!孟子认为,像这样把顺从作为正道,乃是妇女之道。言下之意是说,公孙衍、张仪之流阿谀苟容、顺从统治者来窃取权势,根本就不是大丈夫之所为。,那么怎么样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10、大丈夫。”这里有一连串孟子式的比喻:“居天下之广居”是说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也就是“仁”里。孟子说:“夫仁,人之安宅也。”(孟子公孙丑上)“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说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也就是“礼”之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也就是“义”。孟子说:“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孟子万章下),“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孟子尽心下),这些比喻,主要是就立身问题而言的。然而只是自身立得正还不行,还应该有所进取:“得志与民由之”,是说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能够实现自己的志愿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推其所得于人”(语出朱熹孟子集注

11、)。“不得志独行其道”,是说在事业上不成功、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愿的时候,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守其所得于己”(语出朱熹孟子集注)。不管是什么时候,对仁义道德的践履都是毫不松懈和改变的:富裕和显贵不能惑乱他的心(“淫”,惑乱),贫穷和低贱不能改变他的节(“移”,改变),权势和压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才叫大丈夫。,5如何理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孟子说:“夫仁,人之安宅也。”(孟子公孙丑上)“义,人路也。”(

12、孟子告子上)“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孟子万章下)把抽象的概念“仁、义、礼”,阐述得形象可感,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作为大丈夫,应当遵循仁义道德,不论得志与否,都不忘坚持自己的志向。,6如何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几句孟子论述了人只有经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奋发有为的道理。在道德修养问题上,孟子强调有志之士要想实现济世救民的宏大志向和历史赋予的重任,必须要经历艰苦环境的磨炼。,孟子阐述的艰苦环境对人的磨炼,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它告诉人们,人经过艰苦环境的

13、磨炼,可以劳累筋骨,饥饿肠胃,穷困躯体,增强形体对外部环境的忍耐力和承受力,从而奋发有为。这表明,艰苦环境对形体的影响是外在的,对人心态、性情、能力、思虑的影响则是内在的。人经历艰难困苦双重影响的过程,就是奋发振作和通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生哲理的过程。孟子这个名言已被古今中外的许多事例所证明,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7本文节选的孟子这三部分,表达了作者哪一些观点? 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所以,浩然之气“至大”。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坚

14、强。他住天下最大的宅子(即仁),立于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依循天下最宽的道路(即义),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所以浩然之气“至刚”。真正的大丈夫不是阿谀苟容,窃取权势,逞个人智慧和能力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人物,而是那种执著于道义,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充满浩然正气的人。,8文中一、二部分是如何运用对话分析说理的?有何好处? 孟子善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不可能强加于人,只能靠论辩。而增强论辩色彩便成了孟子文章追求的一大特色。采用对话或问答的形式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 文章第一部分采用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对话的形式。先由公孙丑的一个问题引出:“夫

15、子恶乎长?”孟子便借此发挥,表明自己的观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样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容易解决人们的疑问,更有针对性地揭示出问题的实质。第二部分用孟子与景春对话的形式,围绕什么是“大丈夫”的问题,在驳倒景春的基础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有问有答,先破后立,更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9孟子为了将自己的观点阐发得生动而有感染力,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1)巧用寓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章论述养成浩然之气需要日积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时,运用了“揠苗助长”的寓言进行说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 (2)妙用比喻。 在批评公孙衍、张仪的时候,孟子以女子出嫁母亲训导为喻,讽刺公孙衍、张仪

16、把顺从当做正理,是妇人之见,既诙谐幽默,又达到了讽喻的目的。,(3)善用排比。 “舜发于畎亩之中”一章中,“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连续六句,形成排比,列举贤相能臣出身低微,却成就伟业,铺陈渲染,给人心灵以极大震撼;“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行拂乱其所为”又是连续几句,构成排比,论述了苦难是成就雄才的途径,是通向成功的阶梯这一观点。文章一气贯通,气势如虹,极具感染力。,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虑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宁快乐可以使人灭亡。 【答案】 D,阅读下面选段,完成68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