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平泉四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0412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7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平泉四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河北省平泉四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河北省平泉四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河北省平泉四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河北省平泉四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平泉四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平泉四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明确文言文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及用法。,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观点态度。,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智闯三关,基础关 内容关 写法关,我能闯关,基础关,解释词语:,第一段:鱼,我所欲(1)也;熊掌,亦(2)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3)兼(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5)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6)于(7)生者,故不为(8)苟得(9)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

2、死者,故患(10)有所不辟也。如使(11)人之所欲莫(12)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13)则生(14)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1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16)独(17)贤者(18)有是心(19)也,人皆(20)有之,贤者能勿(21)丧(22)耳。,基础关,第二段: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23)而与(24)之,行道之人(25)弗受;蹴(26)尔(27)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28)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29)我何加(30)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31)我与?乡(

3、32)为身死而(33)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34)亦不可以已(35)乎?此之谓失其本心(36)。,【文言知识 积累储备】,(一)解释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文言知识 积累储备】,(二)解释下列加重词语古今的不同意义: 一豆羹 古: 今:豆子 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 今:判断动词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古: 今:能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 今:计时器具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文言知识 积累储备】,(三)辨

4、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重词语的不同意思: 【亦】熊掌亦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 【得】二者不可得兼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之】人之所欲 人皆有之 得之则生 呼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此之谓失其本心,【文言知识 积累储备】,【而】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于】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文言知识 积累储备】,【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则】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之则生 【与】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

5、得我与,【文言知识 积累储备】,(四)词类活用: 所 代词 放在动词前面 组成名词性词组 表示“的人” “的事物”“的地方”等。 所欲 所恶 所不辟 所识,(五)文言句式: 鱼,我所欲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六)虚词归类、总结用法:,为 则,我能闯关,内容关,?,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1.概括全文的主旨。,我能闯关,写法关,2.本文的写作手法:,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

6、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7、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人胜。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万钟”虽好也不

8、能接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论证极为严密,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分明。 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如第二段中连用三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极为流畅,气势也很充沛。,【实战演练】 (一),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j)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公孙仪:春秋时鲁

9、穆公的相。即:假如。下人:迁就他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枉于法,则免于相(避免) B.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都) C.其弟子谏曰(规劝) D. 虽嗜鱼(即使) 2.翻译句子(4分)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3.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4.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5.鱼我所欲也与上面这个语段在内容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二) 晏子谏景公,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 ”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

10、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景公:齐景公。霁:雨雪停止,天放晴。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逸:安乐,安闲。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6.解释下面句子中红色词语的意思(2分) 公被狐白之裘 被: 裘: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8.文段(二)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愿同学们抓住大好时光, 一鼓作气,超越自我, 攻克难关,攀登高峰。,口头作业: 理解背诵课文。 知识迁移: 搜集与“舍生取义”有关的古诗、名言、事例等,并互相交流。,理解性默

11、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舍生取义。 2.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7.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2.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13.不辨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