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孟子》两章 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8)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74816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2《孟子》两章 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8)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5.2《孟子》两章 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8)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5.2《孟子》两章 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8)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5.2《孟子》两章 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8)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5.2《孟子》两章 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8)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2《孟子》两章 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2《孟子》两章 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孟子两章授课时数2课时: 设计要素设 计 内 容教学内容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准字音

2、,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4、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5、多种形式朗读, 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色。 6、多角度赏读课文,了解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反复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2、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作眉批,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

3、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景。 4、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3、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倾心解读,成为情感颐养的过程,成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学情分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首先通读课文一遍

4、,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内容。学生对本文兴趣不大。应深入浅出讲解。教学分析教学重点重点在于读准节奏、读出气势、疏通文意、理解主旨教学难点难点难点在于两篇短论的论证结构的把握解决办法诵读积累感悟拓展(以读为核心,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教学策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景,通过“诵读积累感悟拓展”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总论点 分论点 论据(事实) 道理 结论天时不如地利 城小环攻不胜 (有

5、天时无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者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城高、池深 失道者寡助地利不如人和 兵强、粮多 (有地利无人和) (“人和”实质)却委而去之 开篇立论 摆事实 讲道理 以理服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 子论点 论据摆事实:古代六大名人都来自困境生于忧患 苦其心志(正面) 劳其筋骨讲道理:天降大任 必先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入则无发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死于安乐 国恒亡(反面) 出则无敌国外患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一 导入新课师生对话:指几名学生向同学介绍你了解的孟子,师作补充: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他曾经周游列国宣传他的

6、仁政主张,但在称雄争霸的战国时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张,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体现他思想主张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生进入情境二 揭示目标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5、多种形式朗读, 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色。 6、多角度赏读课文,了解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学生明确。三 自学指导一 朗读训练 (一)齐读,鼓励学生团结一心,读出气势 (二)师根据齐读出现的问题作朗读指导,指出停顿的重点地方以

7、及易错读音,边范读边指导 (三)小组或团队试朗读,群体竞读,个体读,齐读二 要求:1、自主读,发现问题,作眉批 2、小组合作研讨,组长做好分工,要求分工协作积累文言语汇,在此基础上初步理解文意 师生交流:(一)各小组将在合作学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其他小组尝试解决,师作评价 (二)各小组分别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三)师呈现重点问题,检测学习成效(此为弹性设计,可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灵活取舍)合作完成。四 学生自学1研读2、3段,看看战例中攻守双方的条件及结果,进而找出文章的论点与结论2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3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凭借“地利”优势的例子?4依靠“人和

8、”占尽先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5精彩故事再现 舜、 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成长故事 由六名学生讲故事,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6请你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经历,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7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8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过渡到第二、三段的学习,了解孟子的人才成长观。9本文侧重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请理清其论证思路。自读课文后讨论明确。五 检测自学结果指名回答,教师明确(其余略)6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

9、的磨练。7 共同特点:出身低微,饱经磨难,逆境成才。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 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内涵丰富,说服力强。9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六 当堂训练朗读时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必先苦其心志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10、死于安乐 委而去之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何苦而不平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山不加增 环而攻之而不胜 面山而居句中红色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多助之至 到了极点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所以动心忍性 坚韧 人则无法家拂士 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得到的益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文章接着用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教学流程图教学设计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