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桃花源记》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74013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17《桃花源记》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5.17《桃花源记》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5.17《桃花源记》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5.17《桃花源记》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5.17《桃花源记》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17《桃花源记》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7《桃花源记》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标恰当地评价课文所表达的社会理想。了解课文的叙事线索,理清结构层次。体会精炼生动的语言,积累文言词语。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辨认 “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预习展示1、导入新课个性化教学设计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2、交流作者的有关资

2、料。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

3、),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个性化教学设计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豁(hu)然开朗 俨(yn)然阡(qin)陌 垂髫(tio) 要(yo) 诣(y)太守 刘子骥(j) 邑(y)4、整体感知二、合作探究1、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朗读: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用课文语句回答)学生回答后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

4、林。”. 推敲字词。 “忽逢桃花林”中的 “忽”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明确:不可以,因为 “忽”说明是偶然的。 “芳草鲜美”中的 “鲜美”作什么解释?明确:“鲜美”,鲜艳美丽。对文中难懂的字词进行推敲,也是一个阅读、积累的实践过程。 “渔人甚异之”中的 “异之”作什么解释?明确:“之”,指见到的景象, “异之”,是“以之为异”,即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欲穷其林”中的 “穷”字作什么解释?明确:“穷”,穷尽,走到头。2、学习第二部分. 提问朗读: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用课文语句回答)学生回答后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提问朗读: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用课文语句回答)学生回答后明确:“自云先世避秦世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提问:为什么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学生回答后明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推敲字词。 “阡陌交通”中的 “交通”,作什么解释?明确:“交通”,交错相通。注意区别那些与现代汉语形式上完全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语,符合文言文教学的特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 “妻子”,是一个词吗?“绝境”作什么解释?明确:“妻子”,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

6、词,指妻子、子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个性化教学设计三、课堂整理四、当堂作业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 _ 。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渔人甚异之()具答之()欲穷其林()落英缤纷()才通人()屋舍俨然()阡陌交通()皆叹惋()4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五、课后作业背诵并整理课文的13段第二课时一、 检查背诵二、合作探究1、学习第三

7、部分. 提问:渔人离开桃花源, “便扶向路”,又 “处处志之”,而后来 “寻向所志”,却 “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推敲字词 “处处志之”中的 “志”和 “寻向所志”中的 “志”,意思是不是相同?作什么解释?明确:不相同,前一个 “志”为动词,做了标记,后一个 “志”为名词,做的标记。个性化教学设计2、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 1)、 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8、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2)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你能用这些成语造句吗?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与世隔绝 无人问津 3、提问: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

9、想? (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B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C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社地,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三、课堂整理四、课堂作业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个性化教学设计道貌俨然( )街巷阡

10、陌( )苦心孤诣( )豁达大度( )2、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1)复前行,欲穷其林。 ( )A、穷苦,贫困B、极端 C、穷尽,走到头(2)得其船,便扶向路。 ( )A、扶助、帮助B、用手支持 C、沿着,顺着(3)此中人语云 ( )A、语言 B、告诉 C、说(4)处处志之 ( )A、作标记 B、标记 C、意志(5)寻病终 ( )A、寻找 B、搜索 C、不久3、翻译句子 (1)、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