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内战烽火 教案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73005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1 内战烽火 教案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5.1 内战烽火 教案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5.1 内战烽火 教案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5.1 内战烽火 教案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5.1 内战烽火 教案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1 内战烽火 教案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 内战烽火 教案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内战烽火2012.4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和内战初期战局演变()掌握美蒋勾结、重庆谈判、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法()指导学生识别插图,处理信息()指导学生通过学习系列的重庆谈判、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政策、策略,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通过感知中国人民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历尽艰辛,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

2、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点: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三、教学难点: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战局发生变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四、课时安排: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课,讨论中国七大的议题:中国抗战后面临着哪两种前途(黑暗的前途老状态,光明的前途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引导学生认识到国民党反动派不可能将国家带上光明的前途,国共热必一战定乾坤。(一)重庆谈判、背景: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实质: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只是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人们才主动提出跟中国共产党谈判(具体表现用课本小字体和插图以及双方实力对比解说)鸿门宴、

3、中共去谈判的原因:(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谈判的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利用小字体分析“双十协定”是进步的,对中国有利的)、小结: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学习收集信息的技能)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应该。国民党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政权,为维护其阶级利益,他们必然要反人民,坚持独裁内战,不可能改变既定方针。但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在日本投降以后迫切要求重建和平的生活,坚决反对内战;强烈的希望国共两党携起手来,用和平的方法,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中共一贯代表人民的愿

4、望,为一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揭露和孤立蒋介石,因此,毛泽东冒风险赴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二)转战陕北、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1946.6、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军发动进攻、战争的性质: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一场反人民的内战、中共采用的战术:蘑菇战术、代表性的战役:青化砭战役、意义:多次战役后,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三)挺进大别山、时间:1947年夏、利用动脑筋让学生归纳、总结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

5、大别山的认识。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统区,我军由守转攻,开始了外线作战,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危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作用相当大。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 了解党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6、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分析比较、探究原因从红军被迫进行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情感态价值度价值观:() 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二、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及遵义会议三、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四、课时安排: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学生从书本、电视等传媒介质了解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根据各班实质情况,提高学生对长征的好奇感,

7、然后逐渐导入课文内容。(一)长征的开始:、时间:34年10月、红军长征的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伤亡惨重,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答案,在过程中应穿插红军北上转移抗日的目的,可适当介绍王明“左倾”错误)(二)遵义会议、时间:1935、1、背景:遵义会议前,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红军长征损伤惨重。(渡过湘江时,红军从八万降到了三万),为了挽救党、挽救革命,因此召开了遵义会议。(主要用长征原因和损失数据解说)、遵义会议的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

8、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本点内容可延伸到以前的党的历任领导人以及他们所执行的政策,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可以适当涉及,作为比较的内容)(三)长征的胜利、胜利结束的时间:1936.10(提示学生注意1935年10月只是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经过(主要通过读图完成,加强学生对读图的能力)()红军经过的省份: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分属西藏和四川)、甘肃、陕西11省()长征途中的三个重要地点:瑞金、遵义、吴起镇、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四)问题探究: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

9、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在介绍长征经过时,此问题主要用以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应迎难而上)答: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缺少粮食,给养等。六、小结:回顾、提点重要内容1、清朝国势衰落开始于( ) A、雍正 B、乾隆时 C、嘉庆时 D、道光时 2、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天津条约 D、黄埔条约 3、19世纪70年代,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出台湾条件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4、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 ) A、洋务运动以后 B、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C、中法战争以后 D、公国上书

10、以后 5、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我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 A、四库全书 B、四洲志 C、海国图志 D、天演论 6、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综合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是( ) A、聊斋志异 B、儒林外史 C、官场现形记 D、红楼梦 7、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 B、 C、 D、 8、五四爱国运动发生的时间( ) A、1919年 B、1918年 C、1920年 D、1911年 9、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 ) 1921.7 B、1927.8 C、1949.10 D、1979.1 10、国共两党第

11、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标志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B、孙中山在上海召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会议,研究改组国民党的计划 C、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黄埔军校的创办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

12、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

13、,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

14、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 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 13.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 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15.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

15、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7.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8.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