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2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案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71428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22.2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案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4.22.2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案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4.22.2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案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4.22.2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案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4.22.2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案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22.2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案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22.2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案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标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时间 内迁的主要民族及其影响北魏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年代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北朝政权名称 北周统一北方通过对少数民族内迁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北方民族

2、大融合的进程和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迁各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此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来源:Z,xx,k.Com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四、重点难点分析(一)重点分析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要从以下三方面把握课文内容:上述各族内迁的时间和分布情况;内迁各族同汉族的相互影响;西晋王朝与内迁各族的关系。匈奴等族的

3、内迁开始于东汉时期,到西晋时期,内迁形成高潮,人数达几百万。内迁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称为“五胡”。他们分布的地区可根据教材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逐一了解。其总的分布是我国的西部和北部边疆。汉族与内迁各族的相互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内迁各族首领大都仰慕汉族的文明。匈奴贵族刘渊是西汉冒顿单于的后裔,以己系汉朝皇帝的外孙为由,自称姓刘。他熟读儒家经典和孙子兵法,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影响。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方凳等内迁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和技术。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当时北方久经战乱,人口稀少,内迁各族与北方汉

4、族人民共同劳动,相互学习,对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强迫他们当兵、纳税,甚至把他们掠夺为奴婢,这就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对西晋统治的反抗,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匈奴贵族乘机起兵反晋。316年,匈奴兵攻人长安,西晋灭亡。值得注意的是,各族人民反抗西晋统治的斗争,同少数民族贵族起兵反晋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反对西晋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正义斗争;后者是利用各族人民反晋斗争来扩大自己势力,建立自己的统治,而且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掠夺性。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应从背景、内容和意义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背景

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进人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长期共同生产和生活,相互交流,互相影响,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游牧生活习惯,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例如,鲜卑族拓跋圭统一黄河流域后,就开始解散部落组织,分地定居,占有土地,从事农耕,学习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汉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族学习了畜牧业技术和生产经验。与此同时,北方各族人民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彼此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为了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了改革。内容:第一,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在俸禄之外贪赃绢一

6、匹的处以死刑。改革前,北魏的文武百官是没有俸禄的,主要靠战时的掠夺和平时的贪污。这就加深了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引起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后,刺史以下的官吏,因贪污被处死的有40多人。俸禄制的实行和严惩贪污,对于肃清吏治起了重要作用。第二,颁布均田令。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第三,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不顾保守派大臣的反对,把都城迁到洛阳。第四,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族人通婚。孝文帝带头将皇族拓跋姓改为元姓,他自己的名字也由拓跋宏改为元宏,共计改鲜卑1

7、18姓为汉姓。鲜卑的服装狭而短,窄领小袖。孝文帝下令禁穿鲜卑服,改穿宽而长的汉服。孝文帝还规定凡30岁以下的鲜卑族官员在朝廷上要说汉话,违者削爵罢官。此外,孝文帝又规定鲜卑人与门第相当的汉人通婚。他带头娶汉族大姓之女为妃,并把女儿嫁给汉族地主,还给六个弟弟娶了汉族大姓之女为妃。通过上述汉化政策,鲜卑族逐渐同汉族融为一体。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主要有三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主要是均田令的颁布,开垦了大量荒地,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社会的进步。通过改革,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使

8、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二)难点阐释1、西晋统一的原因和经过西晋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应从两个方面理解深义:一是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二是三国之间力量的消长,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统一。前者是根本原因,后者是直接原因。三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都很注意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以便吞并对方,统一全国。所以,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逐渐走向统一的总趋势。魏、蜀、吴三国的力量对比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到三国后期更为突出。魏国地处中原,人口多,地域广,经济发达,是当时的经济中心。统治者推广屯田,大兴水利,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这就为魏灭蜀以及后来西晋代魏后灭

9、吴,准备了物质条件。当魏国实力日益增强时,魏国的大权却逐渐落人司马氏家族手里。司马氏家族包括大将司马懿,及其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和孙子司马炎。司马懿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是魏国重臣,深得曹丕信任,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曹丕死后,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司马昭专权时,篡位野心日益显露,魏帝曹髦曾气愤地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他来夺走皇位。”不久,曹髦策划除掉司马昭,结果事情败露,反被司马昭杀死。司马昭立曹奂为帝。从此,在曹魏政权中,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司马氏的统治了。魏国皇帝形同傀儡。蜀国地处西南边远地区,地狭人少,虽经诸葛亮开发,仍

10、落后于魏国,加上连年用兵伐魏,民力已不胜负担。诸葛亮死后,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蜀国日趋衰落。吴国地处江南地区,经过开发,经济有所发展,但仍落后于北方。孙权在位时,特别是晚年,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孙权死后,宗室和大臣们相互残杀,政局动荡,经济发展更为缓慢。魏、蜀、吴三国力量的变化,概括起来就是魏国实力日益增强,但大权落人司马氏手里,蜀、吴两国日趋衰落。因此,司马氏灭蜀、代魏和灭吴统一南北,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西晋统一的过程大体分三步完成:一是司马氏掌权的魏国灭蜀。司马昭杀曹髦后,立曹奂为帝。曹奂封他为晋王。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蜀国自诸葛亮死后,与东吴关系破裂,后主

11、刘禅懦弱无能,在大臣劝说下,刘禅向魏军投降。二是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265年,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继为晋王,旋即在世家大族拥护下代魏称帝,国号晋,仍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三是西晋灭吴,统一南北。280年,西晋大举攻吴,晋武帝派王沼率水师从四川顺江东下。晋军楼船乘风破浪直指吴都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国灭亡。2、北魏的均田制北魏的均田制不是将地主的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均田令并不触动地主的土地,而是将国家掌握的土地,主要是无主荒地按劳动力的多少分配给农民耕种。有些土地种植谷物,叫露田,农民死后要交还国家;有些土地种植桑树,叫桑田,可传子孙。农民也不是无偿地得到这些土地。按均田令的规

12、定,受田农民要向国家交纳租税(如交谷子、帛或布等),还要服兵役和徭役,(如修宫殿、城墙、河道等),农民所受的剥削还是很重的。均田令并不触动地主的利益,大地主利益还受到保护。如按规定,每头耕牛和每个奴婢都可以分到土地,地主占有的耕牛和奴婢越多,分得的土地就越多。均田令的实行使经过长期战乱的北方农民负担有所减轻,生产和生活比较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的生产,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五、教法学法 讲述法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七、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略)2、新课教学(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1、西晋统一南北提问: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结束的?要求学生看课文第一段小字。教师提示三个年代:263

13、年、265年、280年。然后说明: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标志三国鼎立时期结束。2、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提问: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是在何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他们迁人内地后分布在什么地区?第一、二问学生看书能够回答。第三问应运用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行讲解。匈奴人内迁后,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和南部。羯族人是匈奴族的另一支,随匈奴人南迁,分布在山西东南部。鲜卑人原居住在东北地区,后逐渐占据原北匈奴旧地,控制了从辽河流域到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还有一部分迁居长城以南。氐族人原居甘肃东南部,后来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和甘肃东部。羌族人则在陕西和甘肃东部

14、一带同汉族杂居。3、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提问: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看书后展开讨论,然后教师作如下归纳: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内迁各族大都仰慕汉族文明。(以匈奴贵族刘渊为例说明。)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影响。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和技术,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农业生产技术。来源:学科网ZXXK教师运用胡床、方凳插图讲述:汉代以前没有椅子、凳子一类坐具,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日常家具主要是席、床和榻。床、榻既是卧具也是坐具。魏晋南北朝时,一方面席坐习惯仍在延续,但传统家具有所发展。床、榻加高加大,便于跪坐、盘膝坐

15、或垂足坐于床沿。同时,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各种形式的高坐具逐渐普及民间。胡床、方凳这类高坐具逐渐流行起来。4、东晋和十六国提问:西晋是怎样灭亡的?从西晋灭亡中应吸取什么教训?学生看课文后,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归纳并作适当补充。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内迁各族,激起各族反抗。在西晋末年各族反抗西晋的浪潮中,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抗斗争。第一种是以内迁各族人民为主体,反抗西晋统治剥削压迫的正义斗争;另一种是少数民族贵族利用人民的反抗,乘机起兵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此外,西晋速亡的原因还有统治集团的腐败、内乱等,特别是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从西晋灭亡中应吸取的主要教训是要正确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西晋灭亡后,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北方在100多年间先后出现了15个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十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提问: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战役在历史上有何影响?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可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人手进行分析。一是前秦虽统一黄河流域,但基础不稳;二是主帅苻坚狂妄自大,一意孤行,然后又临阵惊恐;三是东晋内部团结,同仇敌忾,宰相谢安沉着应战,计划周密,指挥若定,战术运用得当。淝水之战的影响是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此后形成了南朝与北朝长期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