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课件2 粤教版必修5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67600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9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课件2 粤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课件2 粤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课件2 粤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课件2 粤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课件2 粤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课件2 粤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参考)高中语文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课件2 粤教版必修5(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其诗歌,长于说 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 力。如明妃曲、北坡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背景知识,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

2、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初读课文,理清思路,一 二 三,(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中心句,(1-2):记叙游山经过。 (3-4):议论游山心得。 (5-6):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结 构,空间方位图,研读课文,第一段:重点词句,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

3、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名动,筑舍定居。,名动,命名,起名。,名状,往东 。,表判断,乃,是,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特殊句式,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句。 而卒葬之 有碑仆道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山之_、山之_、山之_。,名,寺,洞,碑,2、本段内容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看似闲笔,是否显得赘余?,不是。因为第一段与第四段内容相照应。 它是第四段议论的根据和材料。,有泉侧出 有穴窈然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其进愈

4、难,而其见愈奇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第二段:重点词句,名状,从旁边,形名,深度,形动,照明。,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形动,到尽头,“而”,表修饰,动名,见到的景象,十分之一,动名,到达的人 / 更,有人 / 责怪,埋怨,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为第三段的议论作铺垫。,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夷以近险以远 古

5、人之观于天地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第三段:重点词句,心得,收获,名词,因为/并且,连词,而且,表并列,连词,观察,动词,不平常 / 景观,名词,到达 / 帮助,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 于人为可讥 其孰能讥之乎,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对于/是,算得上,动词,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 此予之所得也,介词结构后置句,=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判断句,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在作者看来,哪个更重要?,以其求思之深

6、而无不在也,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至者少,有志 有力 有物,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第四段:重点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弄错,使错,使动用法,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的原因,尽,完 / 说,动词,因为,=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判断句,1、此段文字哪些地方体现了与第一段的照应? 2、此段借仆碑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其文漫灭”照应; “后世之谬其传”又跟“今言华如 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一

7、句照应。,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 “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要?,议一议:,“志” “力” “物”,第五六段,记游的结尾补叙 重点字词 通假字 父:通“甫”。,游褒禅山 记,记叙,议论,介绍山、碑,介绍洞,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夷以近,游者众,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险以远,至者少,游洞,入之愈深,愈难,愈奇,余随怠者出,所以,见少,记少,乐少,悔不得极夫游之乐,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 无悔矣,结构总结,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

8、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 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 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 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 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 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一部分 记游,第二部分 议论,1.介绍褒禅山概况,略,2.记华山洞经过,详,山,碑,略,详,前洞和后洞概况,游后洞经过,前洞,后洞,经过,补叙经过、 写心情,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议志,议力

9、,议物,略,略,略,略,略,详,详,详,详,详,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知识积累,词类活用,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名词作状语,向东) 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 5、入之甚寒,问其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识其本名,说明白 7、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弄错,

10、使错。传,一说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古今异义,1、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今义,副词, 很、十分。)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其”字的用法,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前“其”:代词, 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前“其”:代词,它 (代后洞)。 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指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 11、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