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课时问题总结练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62464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课时问题总结练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课时问题总结练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课时问题总结练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课时问题总结练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课时问题总结练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课时问题总结练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班 级 组 别 姓 名 一、合作探究题:1. 说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2.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阅读孔子的这三段话,想一想,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3. 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4. 诸子百家中的学说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5. 填表:按表中的要求,填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

2、、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各一名的情况。姓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 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孙武6.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二、我的生成问题:1.2.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生成评价单答案:1.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1)政治主张:核心是“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爱人”,人与人应相亲相爱;应用在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残暴的统治和任意刑杀。(2)教育成就: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局面。广收门徒,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向弟子传授“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3、,不亦说乎”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态度上,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孔子晚年,根据鲁国历史编成春秋一书。(4)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5)地位: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2. 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3. 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

4、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举出实例加以说明)4. 孔子“仁” 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制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5. 填表:姓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 孔子春秋晚期论语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主张“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墨子战国主张“兼爱”、“非攻”老子春秋末期道德经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韩非战国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孙武战国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6.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