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2(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62237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1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2(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11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2(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11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2(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11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2(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11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2(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1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2(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1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2(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设计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通过调查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掌握的程度,具备的能力。初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加上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

2、,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新潮、开放,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

3、展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开发教材的伸缩点,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教育。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

4、乐,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五、(一)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准备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印发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部分资料。学生准备:1、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在课堂上展示。2、采访社区的老人,了解当时社会变迁情况。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和图片等。(二)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在每一位学生的显示屏上都播放着一组组学生活动的精彩画面。(将学生军训时期、

5、运动会上、以及各类活动时摄下的精彩镜头或拍摄的照片压缩成光碟进行播放,旨在激活兴奋点,激增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这些生动而精彩的画面,你有什么感想?学生: A: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B:感谢摄影和照相技术的发明,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好的瞬间。教师: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真是丰富多彩,那么你们知道照相和电影在我国是如何出现的吗?知道中山装、旗袍的演变过程吗?学生:回答略(教师给以适当的激励性评价)教师:这些都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而引发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你想更确切的了解它吗?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有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走入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学习新课(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师设计疑

6、难照相术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电影刚传入中国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发展,说明了什么?通过组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照相与电影的出现”,目的是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家乡的变化相联系,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二)“箭发辫 改称呼”和“服饰的变化”探究变迁:观看一组服装的图片(马褂、旗装、旗袍、中山装和西装),并请学生自由表述,例如:说出图片中服装的名称及其来历;服装反映的是什么时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是:中山装与旗袍,具有生命力。看多媒体图片一组,反映出近现代名人都穿

7、民族服装。观看另一组图片(清末、民初男女头像各一),并请学生观看图片后,让学生自由搭配图片,而且要求反映真实的历史,并能说明理由。从发式的演变过程,突出这种变化的进步性。小组讨论: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发式、服装的变化有什么好处?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突出社会在发展和历史在不断进步,并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美”要符合时代的特征。通过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两组,及剪发辫的图片,深入探究。自由提出问题,生生答疑、师生答疑,并及时进行点评,采取生生评价。例如:既然剪辫子有好处,那么当时为什么有人(包括一些留学生在内)不愿意剪辫子呢?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如果观点不一,可以互驳,说明原因。归纳结

8、论:把剪辫子看作是革命的标志。小组探究:从服饰的变化中,反映了历史怎样的变迁呢?再一次突破难点,反映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逐步培养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知识拓展请同学分成三组,每组派两名同学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见面怎样打招呼,要求符合历史,并注意称呼与礼节。学生两分钟时间进行准备,同时多媒体出示具体要求。为了体现公平性,采取抽签的方式来决定选择哪一个历史时期服饰和称呼的变化。请大家看看称呼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除了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的变化外,还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先让学生自由表述,然后组织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每一小

9、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汇报小组提出问题。汇报小组的成员给以解答。(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指导,进行调控)老师:(屏幕显示)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3课堂小结(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归纳,完成对本课的总结)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进行归纳总结,作为本节课的小结。结束语:历史就象一条小溪,从我家流到你家,记载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愿我们每一位同学为历史的小溪画上精美的一笔,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4课堂练习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气息、新事物,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几方面以外,你

10、还能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吗?可以以史实资料或图片说明。(可以借助网络)5板书设计照 相 与 电 影 出 现 剪 服 发 社会生活的变迁 饰 辫 的 变 改 称 呼 化 六、评价现在我们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来一次精彩回放,看我们本节课各方面表现精彩的有哪些同学?哪些地方?教师对学生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引导补充,如:哪一组材料组织的最好,汇报的最精彩、最有创意等等。每组的汇报提纲是否简洁明了,逻辑性强每组汇报成果时的创意是否独特、新颖、有立意。回答问题时,答对给小组加分参与同学多的小组整体加分(旨在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充分发挥互评的作用)七、教学自我反思本节课用“照相与电影的出现”、“箭发辫 改称呼”

11、和“服饰的变化”三个子目来说明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通过一连串的问题设计,情景再现以及巧妙的过渡,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把第二个子目“箭发辫 改称呼”与“服饰的变化”相融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愿组合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和当代,不同的服饰,见面怎样打招呼。目的是让学生从了解当时的社会称呼、礼节和服饰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这样很容易就突破了难点。同时,用表演的方式,可以把枯燥的历史史实通过学生生动、有趣的表演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新奇、

12、有趣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达到“寓教于理”、“寓教于乐”的效果。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历史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往往不感兴趣。但如果教师将历史与现实结合,那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所以关注现实就是历史教育的落脚点。历史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应该有意识地将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为学生架起一座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引导学生认识昨天,感悟今天,把握未来。3、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附一 印发资料部分内容材料一 19世纪晚期,照相术在清朝的宫廷十分盛行,慈禧太后、末代皇帝溥仪和末代皇后婉容等都十分喜欢拍照片。特别是慈禧太后,她一生共留下七八百

13、张照片,其中有生活照,也有化妆照,她有自己专门的照相师-裕勋龄(附裕勋龄人物像),她对摄影术的好奇,使我们看到了慈禧太后晚年的生活。不久,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了照相馆,拍照留影逐步融入社会生活。 照相的传入和运用,和正在发生着巨变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同步,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它锁定的瞬间即逝的历史片段,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大量的有关图片请参阅网站中设的“历史图库”)材料二 “西洋影戏”-是中国人对电影最初的叫法。“西洋”指电影是外国人发明的,“影戏”是中国人自己的叫法,取自于中国传统的“皮影戏”一词。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纸(皮)影戏和走马灯,盛行于

14、民间,甚至流传到中亚和欧洲,这被认为是电影的前身。但是电影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它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结果,是欧洲人发明的。1878年,美国摄影家梅勃里奇把12架照相机放在马跑的路面上间隔相等的12个小屋,将快门拴在细绳上,细绳横在路中央,当马跑过时,每碰断一根绳子,便拍下一幅照片,把这些连续拍摄的照片放在幻灯机上放映,于是一张张静止的照片便成一匹奔跑的马。这种活动照相的出现开始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了。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一家地下咖啡馆举行了他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公开放映,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电影诞生的日子。材料三 1896年8月11日电影自西方飘洋过海来到了中国,(附西洋

15、镜电影剧照)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馆的杂闹中蓦然升起了白色的幕布,看见黑白影像的洋人开始跳跃,看见的人都惊诧不已,西洋影戏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的时候,英国公使给宫里送了放映机和几套影片,没有想到放映的时候发生爆炸,老太后决定清宫以后不要再放映这种玩意了,但是中国生意人的生意经也和普天下的商人一样敏锐,在北京开丰泰照相馆的沈阳人任景丰,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是颇有“精品意识”的人,为了给自己在大栅栏开的大观楼影戏园提供片源,在1905年找到当时的著名演员谭鑫培拍摄了定军山,(附定军山电影剧照)照相机师刘仲伦在照相馆的院中三天拍了三本露天电影,这部电影后来在北京的大栅栏影戏园和吉祥戏院以及其他城市先后上映,引发了十分轰动的场面。这部作品更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