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 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60162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18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3.18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18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8 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能力方面: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思想方面: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的精神。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佛教的传入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难点:宗教的本质和影响三、教学思想:制作知识结构图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结构,掌握重点内容。四、教学过程:导入 提问:秦汉时期有哪些科技成就?总结,引入思想、宗教。

2、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创立于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其教义主要有人生是苦难;要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入极乐世界。西汉末,佛教经中亚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传入我国后,分内传佛教、藏传佛教。佛教传入我国后,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一些贵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庙,有人还翻译佛经。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是因为它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从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正是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之下,东汉末年,佛教在我国逐渐流传起来。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总是利用

3、宗教来麻痹人民,以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灵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从而放弃为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二、道教的出现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间神仙方术发展而来,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响:如建筑(道观)、医药(炼丹、火药)、武术(武当派)、气功等。三、王充与论衡联系前面曾经涉及的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王充,东汉人,著论衡,提出无神论,即唯物主义思想。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统治者利用封建迷信麻痹人民,在

4、这种社会氛围下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违世之说就显得更为可贵。 小结 思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今天社会上还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残余,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一些事物。四、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西汉人,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作史记。其体裁纪传体,纪指皇帝的传记,传指将相和名人的传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二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然后进行总结。)司马迁编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马迁著史记成功的原因。在史书体例中,最常见的是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

5、,它们的特点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纪事本末体以记事为中心。注意区分通史和断代史。五、秦兵马俑秦汉时期艺术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代表。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以下的内容:第一,秦陵兵马俑的发掘;第二,秦陵兵马俑的壮观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马俑的价值和发现意义。秦始皇陵位置:陕西省临潼县;规模:大(骑、步兵俑7000多件,陶马600余匹,战车100多辆)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里发掘了三个兵马俑从葬坑,其中都有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用的多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陶俑平均身高178米,逐个捏制而成。其装饰、表情各具特色,无一雷同。秦陵兵马俑表现了极高的雕塑艺术水平,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