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科举制的创立 同步习题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55391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 科举制的创立 同步习题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4 科举制的创立 同步习题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4 科举制的创立 同步习题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4 科举制的创立 同步习题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 科举制的创立 同步习题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 科举制的创立 同步习题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创立于( )A西汉 B唐朝 C隋朝 D东汉2下列不是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的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3武则天对科举制度作出的突出贡献是( )A分科考试 B进行殿试 C扩充国学规模 D设进士科4唐朝时科举考试的科目有很多,下列科举考试内容不属于唐朝时期的是( )A进士 B明经 C诗赋 D八股文5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人们通常称为( )A状元 B榜眼 C花魁 D冠军6唐朝的科举考试曾大大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这是因为唐玄宗时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是( )A儒家经书 B骑射 C诗赋 D诸子百家7“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地位很高,主要

2、是由于( )A科举制 B举孝廉 C世袭制 D荫封制8科举制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引起人们争议最大的是()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功名9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请问他们对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作出的突出贡献分别是什么?10阅读下列材料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榖中矣。”请回答:()请解释唐太宗的这句话的意思。()唐太宗为什么感到高兴?他是通过什么制度达到其目的的?()你知道该制度在唐朝最重要的两科是什么吗?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普通百姓)望之起家

3、,簪绂(世家大族)望之继世。”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二“祖冲之所著之书,名为缀术,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长孙无忌隋书第卷请回答:()材料一反映了科举制度有哪些作用?()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一种什么倾向?你认为这种倾向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如果你是一位唐朝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针对上述倾向产生的影响,你会对皇帝提出怎样的建议?12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两科为进士、明经,而明经里有一种题目叫“帖经”;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从唐玄宗开始,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考生,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考试题

4、目?请说出你这样看的理由,并向统治者提出你的改革建议。13假如一位是在南北朝时期豪门大姓,比如姓王,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不买他们的账,王氏子孙要想做高官,也必须参加科举考试。另一位是春风得意,在35岁就中了进士,身份倍增,一改穷困潦倒的家境的李氏子孙,还有一位是读了一辈子书,到如今头发花白,但仍未考取任何功名的崔氏子孙。碰巧这三位都到长安大雁塔慈恩寺的题名处,看各种人在此处往来穿梭,他们都有感而发。请你站在他们各自的立场,发表他们各自对科举制的看法,写出他们的对话方案:王氏:常言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而如今这世道,还得让我坐上这冷板凳,_。李氏:此言差矣!常言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

5、名时”,没有这科举制,_崔氏:皇帝老儿真长策,赚得我这一生冷板凳_参考答案1-8CABDA CAD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进行殿试,并增加武举考试;唐玄宗增加了诗赋内容。10(1)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2)有才有识的英雄,都能被唐太宗所用;科举制。(3)进士、明经两科11(1)门第不等的读书人都可以通过科举制来提高门第或维持地位,使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2)轻视科学技术内容。原来领先的科技水平逐渐落后于世界。(3)建议增加科学技术方面内容的考试,以培养较全面的人才。13提示:“帖经”相当于现在的填空题,根据你对填空题的评价来评价“帖经”考试,提出你的建议,考诗赋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14要求:根据题目介绍的内容而补充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