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版)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54536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4.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版)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秋季版)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秋季版)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秋季版)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秋季版)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季版)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版)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梦溪笔谈二则 沈 括,第一课时,沈括 (北宋)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李约瑟 (英),梦溪笔谈-作者简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八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字音反馈,蝎 ( ) 喙 ( ) 钳 ( ) 搏 ( ) 穰 ( ) 傍 ( ),xi,hu,qi

2、n,b,rng,png,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 2 读清停顿; 3 读得通顺流畅。,1、对照文下注释, 翻译全文。 (提示:表示时间的年号、地名、物名等不需要翻译) 2、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在不能解决处做标记。 3、小组将不能解决的文言词汇或者你认为重要的文言词汇整理在书上。,合作学习,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 为秋田之 害。,地域,范围,正当,正在,成为,的,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在成为秋田里庄稼的危害。,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 喙有钳,千万蔽地;,像,它的,虫子的嘴,遍地;蔽:遮盖,译文: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

3、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3、遇子方虫,则 以钳搏之, 悉 为两段。,就,用,都,全,成为,代子方虫,译文: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为两段。,4、旬日子方皆尽, 岁 以 大穰。,十天,因,消灭,杀光,年成,庄稼大丰收,译文: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5、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 之“傍不肯”。,这样,这种,称,叫,它,指子方虫的“天敌”,译文: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危害,无义,翻译全文,看谁说得又准确又通顺!,比一比:,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 为秋田之 害。,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 喙

4、有钳,千万蔽地;,3、遇子方虫,则 以钳搏之, 悉 为两段。,4、旬日子方皆尽, 岁 以 大穰。,5、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 之“傍不肯”。,一词多义,方为秋田之害 方两三级,方为秋田之害,其虫旧曾有之,则以钳搏之,土人谓之“傍不肯”,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子方虫。,语气助词,无义。,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正当,正在。,才。,则以钳搏之,岁以大穰,用,因为,其喙有钳,其虫旧曾有之,它的。,这样,这种。,1、哪些语句写出了傍不肯的外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里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2、 哪些语句写出了傍不肯的为数众多? “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 3、

5、哪些语句写出了傍不肯的威力无比? “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 4、 哪些语句写出了傍不肯消灭害虫的迅速、干净彻底?,“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子方虫(黏虫),傍不肯(步行虫),狗蝎(蠼螋),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以虫治虫,粘虫,将本文分层,并概括其大意,说明子方虫灾害出现的年代、季节和范围。,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消灭了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旧曾有之”。,不能。因为此时子方虫还没有造成祸害,一个“方”字,正表现出子方虫

6、即将造成危害的严峻形势。如果去掉意思就改变意思。,本文虽短,但是含意很丰富,正可谓“言简意赅”。我们先看一下几个字的妙处。,1、文中“方为秋田之害”中的“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忽”字表明事出意外,不但表现出“傍不肯”出现的突然,也反映出作者惊奇的心理感受。,2、我们再来看看“忽有一虫生”的“忽”有何妙处?,这其实是个省略句,即“岁以(之)大穰”,意思是:年成因此(傍不肯)而获得大丰收。 由此可见,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的缘故,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3、还有一个字我们也要注意,就是“岁以大穰”的“以”字。,中心思想 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

7、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试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青蛙吃害虫 猫头鹰吃田鼠 啄木鸟吃害虫 金龟子吃蚜虫,学过本文,给我们哪些启示呢?,我们要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比如,内蒙地区利用鸡来灭蝗虫就是一个极好的事例。,梦溪笔谈二则 沈 括,第二课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 2 读清停顿; 3 读得通顺流畅。,梵天寺,喻皓,贻以金钗,讫,胠箧,

8、履,fn,qqi,ho,chi,l,y,q,帅,shui,精练,注意一下读音,便实钉之,钉板,dng,dng,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 4、盖/钉板/上下弥束,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 患 其塔动。,统治,才,层,指正在建造 的木塔,嫌,担忧,在,译文: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2、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 如此。”,铺,铺排,像这样,指木塔不稳定,所以,因此,译文: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像这样。”

9、,3、乃 以瓦布之, 而动如 初。,于是,就,用,指正在建造的木塔,表转折,但是,从前,当初,译文: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4、无可奈何,密 使 其妻见喻皓之妻,贻 以金钗,问塔动之因。,暗中,秘密地,他的, 指匠师的,赠给,用, 把,询问, 打听,的,的,译文: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派,5、皓笑曰:“此易 耳, 但逐层布板讫, 便实 钉 之,则不动矣。”,这,只,终了, 完毕,使坚实,动词, 用钉子钉,语气词 ,无义,代木板,译文: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

10、会晃动了。”,6、匠师如 其 言, 塔遂定。,遵照,他的,指喻皓的,于是,就,话,言论,译文: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更加紧密相束,六面,连接,箱子,走,踩踏,那,支撑,自然, 当然,译文: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7、盖钉板上下弥束, 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 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8、人皆伏 其 精练。,通“服”,佩服,他,指喻皓,精熟,译文: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翻译全文,看谁说得又准确又通顺!,比一比:,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

11、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2、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 如此。”,3、乃 以瓦布之, 而动如 初。,4、无可奈何,密 使 其妻见喻皓之妻,贻 以金钗,问塔动之因。,5、皓笑曰:“此易 耳,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 钉之,则不动矣。”,6、匠师如 其 言, 塔遂定。,7、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 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8、人皆伏 其 精练。,用现代汉语回答下列问题,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2、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4、解决这一难题有何目的及意义?,3、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5、人们是如何评论的?,喻皓却是作者在短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这是为什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喻

12、皓的?,想一想,除了描写喻皓的语言和神态外,哪些语句同样表现了他的技艺高超?,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匠师向钱帅提供的方法有没有奏效?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2、喻皓建议采用何种方法?(用原文回答) 3、课文是怎样来写喻皓的高明的?,没有,“而动如初”,“逐层布板,便实钉之”(“布板”“实钉”),正面描写:“此易耳”“如其言,塔遂定”用事实说明喻皓的技艺高超。 侧面描写:“无可奈何”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无技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松地解决,突出喻皓的高明。 “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暗访喻皓前匠师的心情是怎样的?对于这个问题喻皓的态度又是如何?这样写使用了什么写法?作

13、用是什么?,现在想想,塔动的问题很简单,但当时是很难解决的一件事,从文中哪些话可以看出来? 匠师的做法: “密使其妻”“贻以金钗” 写出了匠师为了对钱帅有所交代而又不失面子,费尽心计,可见他的难堪和用心良苦。 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匠师的心情是“无可奈何”,喻皓听了只是笑了笑。 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目的是突出了喻皓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喻皓的“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 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塔定的原因?,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

14、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原文:“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全文结构分层及大意,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钱帅“患”,匠师“密” (无奈、难堪),中 心,梵天寺木塔,“人皆伏其精练”,宋太平兴国(976948年)中,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开宝寺11级木塔,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长建筑艺术的画家到汴梁进行设计和施工。喻皓也在其中,并且受命主持这项工程。 为了建好宝塔,他事先造了个宝塔模型。

15、塔身是八角十三层,各层截面积由下到上逐渐缩小。当时有一位名叫郭忠恕的画家提出这个模型逐层收缩的比率不大妥当。喻皓很重视郭忠恕的意见,对模型的尺寸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改,才破土动工。 在广大劳动工匠的辛勤努力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建成了雄伟壮丽的八角十三层琉璃宝塔,这就是有名的开宝寺木塔。塔高三百六十尺(宋朝一尺大约合30.72厘米),是当地几座塔中最高的一座,也是当时最精巧的一座建筑物。可是塔建成以后,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是怎么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释说:“京师地平无山,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为的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风吹正。”原来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 对于高层木结构的设计来说,风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荷载因素。在当时条件下,喻皓能够做出这样细致周密的设计,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据说开宝寺它建成后,喻皓曾求度为僧,数月后卒。可惜的是,这样一座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