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课时)课件 苏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48152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课时)课件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课时)课件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课时)课件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课时)课件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课时)课件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课时)课件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课时)课件 苏教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课文导入,我们中国人大都有“月亮情结”,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也认定月亮上有美丽的嫦娥,有砍树不止的吴刚,有辛勤捣药的玉兔有了这份想象,我们就可以举杯邀月,对酒当歌,寄托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愁怨。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三首吟月诗词来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2,十五夜望月,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文小结,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王建简介,王建(约767-约83

2、0),唐代诗人。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整体感知,文题理解,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背景理解,本诗选取自王司马集,诗题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这里是以官名称人。在唐代咏中秋的篇章中,本诗是较为著名的一首。,疏通文意,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光照射在庭院里,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萧森的树阴里,鸦鹊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今夜

3、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望月怀人。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研读课文,“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说诗人真的不知谁在相思吗?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刻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诚挚的。然而,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

4、录此诗,“客”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赏析,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

5、动人。,十五夜望月这首诗首先突出中秋之夜夜深人静的热点,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课文小结,水调歌头,苏轼,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文小结,3,学习目标,布置作业,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背诵;感知词的意境。 2、能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结合相关词作进行比较阅读,拓宽积累的知识面。 3、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美,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苏轼简介,苏轼(11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历官签判、通判、太守、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一生屡

6、遭贬谪,仕途充满坎坷。在文学上造诣非凡,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文艺理论等各个领域都有极高的成就。有东坡七集。,整体感知,题目解说,“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唐代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唐人截取“水调”开头一段演为“水调歌头”,后用此名别创新调,成为词牌,双调,分平韵和平韵兼仄韵体。,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又长达六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

7、这首词就是他在赏月思念亲人而作。,疏通文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年中秋节,欢畅痛饮到天亮,大醉,写了这篇水调歌头,兼以怀念弟弟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qu,qing,明月何时出现?(我)握着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只是恐怕那用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分外严寒。月下跳舞,(我)的倩影随身转,(月宫里)哪能像在热闹的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8、,千里共婵娟。,q,chn,(月亮)转过来照着朱红的楼阁,到达刻有文饰的门窗,照着睡不着的人。(月亮)你该不会有什么恨和愁,为什么常常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月圆了呢?人间总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有晴有圆有缺,这些事情自古就难以求全。但愿你我健康长寿,岁岁平安,相隔千里也能一起赏月。,研读课文,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

9、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3、作者一人独自面对明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最后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词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勾画出一个流淌着月光清辉的优美境界,既表达了词人自己对人世的慨叹和对人生的思考,又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课文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