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6746953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秋四川省宜宾县一中高一12月考试历史试题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据史料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西周时期A. 推行宗法制B. 推行分封制C. 推行郡县制D. 推行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故B正确;“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分封制具有鲜明的宗法色彩,材料并

2、非反映宗法制,A排除;西周实行分封制,郡县制与“立七十一国”不符,排除C;元朝实行行省制,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西周的分封制分析解答。2.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A不对,分封制是“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的原因,而不是引起

3、题干所说变化的原因。B不对,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D不对,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下封国被取消,因此“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考点:本题考查郡县制。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郡县制和分封制的联系和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

4、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3.睢中高一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 唐太宗:“我朝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C. 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明代内阁。秦始皇开创了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并且为后世所继承,成为绵延了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唐代实行三省六部

5、制,三省长官都相当于宰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雍正皇帝设置军机处,实现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所以A、B、D项与史实相符,故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故选C。4.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A. 秦朝时期B. 西汉初期C. 北朝初期D. 蒙元帝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结合所学,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并且受到匈奴的威胁,在地图上可以同时出现这种信息,故B正确;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不可

6、能出现“胶东国”,排除A;北朝初期没有实行郡国并行,排除C;蒙元帝国时期,实行行省制,不可能出现“胶东国”,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匈奴”“北海郡”“胶东国”,联系所学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分析解答。5.明洪武三十年,科举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从此明朝的科举录取,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相反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这表明在明代A. 科举制度更加公正公平B. 更能有效选拔人才C. 推动了教育的协调发展D. 平衡南北方的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在统一

7、参加殿试”可知,“南北线”的实行有助于平衡南北方的利益,故D正确;由材料“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相反分成了南北线”可知,科举制的变化并不是为了全面的公平公正,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明代科举制实行“南北线”的选拔方式,没有体现更能有效选拔人才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反映实行“南北线”的内容,没有反映出推动教育发展的信息,故C错误。6.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A. 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B. 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C. 民众内敛

8、式消费观的影响D. 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由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导致了英国商品在中国无法畅销,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不是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中国不存在民众内敛式消费观,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手工业已经没有优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7.2014年重庆学者在荷兰发现签订于民国34年5月的中荷关于放弃荷兰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原件。该条约签订时,中国正处于A. 北伐战争时期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民国34年5月,换成公元纪年则是1945年5月,处

9、于抗战胜利前夕,故C正确;北伐战争是1926至1927年春,国共十年对峙是1927至1936年,解放战争是1946至1949年,故A、B、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民国纪年换算成公元纪年。 8.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A. 义和团运动 B. 九一八事变C. 一二九运动 D. 卢沟桥事变【答案】A【解析】依据“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说明该“事变”具有盲目排外的特征,发生地点又主要集中在华北、京津地区,导致的结果是京师沦陷,

10、朝廷狼狈出逃。结合所学知识,这是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小型“世界大战”,最终的结局是慈禧太后带领着光绪皇帝出逃,故A正确;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均发生于民国期间,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9.有学者在评论某纲领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该纲领是A. 南京条约B. 资政新篇C. 天朝田亩制度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近代民主色彩”“中国近代化的先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

11、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具有近代民主色彩,故B正确;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无法体现“近代民主色彩”,排除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无法体现“近代民主色彩”“ 中国近代化的先声”,排除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不符合“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排除D。10.“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这一“文件”是A. 天朝田亩制度B. 资政新篇C. 民报发刊词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A【解析】材料“人民希望一

12、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清朝封建地主所有制,建立“平均主义”理想社会的愿望,这属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特点,故A正确;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农民阶级运动的产物,故B错误;民报发刊词提出三民主义,追求民主共和,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1.毛泽东曾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

13、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政府在这一时期组织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城抗战百团大战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到11月,徐州会战是1938年上半年,正确;长城抗战是1933年,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百团大战是八路军1940年下半年组织的战役,排除;故选A。12.据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九品中正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

14、认和在现能力。依据“举贤良”“举孝、廉各一人”可判断该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13.某研究性小组搜集了一组资料:汉武帝设刺史制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宋代通判在财经上的监督、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A. 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 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D.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答案】B【解析】刺史、通判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无关,故A错误;刺史、通判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与废承相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故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

15、强,故B正确;三省六部制与废承相与中央、地方权力的消长无关,故C错误;“古代监察制度”说法过于片面,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区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学生要结合所学知识将题干所出现的史实进行分类,即可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的结论。14.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项正确。ABD三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15.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