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共65张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45246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共65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寡人之于国也》(共65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寡人之于国也》(共65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寡人之于国也》(共65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寡人之于国也》(共65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共65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共65张ppt)(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孟 子,教学目标 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千秋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 ),走近作者,孟子名 ,字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 孟子是记录孟子 、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民本论,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之心”,“民为贵君为轻”,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

2、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 劳 其 筋 骨 ,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孟子名言,时代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

3、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朗读课文,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黑色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 )兵 (2)涂( )有饿莩 ( ) (3) 鸡豚( )狗彘( )之畜( ) (4) 数( )罟( )不入w( )池 (5) 无( )失其时 (6) 谨庠( )序之教 (7)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t( )之义,y,t,同“途”,tn,zh,c,g,w,通毋,xing,Bn,同“斑”,pio,x,洿,悌,翻译第一段:,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

4、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于: 焉耳矣: 河内: 凶: 察: 无如: 加:,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很尽了心啦。河内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再把河东的粮食运送到河内;河东遇荒年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参考译文,第一段内容,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为什么?,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我),民不加少(邻国),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翻译第二段:,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请: 喻: 填然: 鼓: 之: 曳(y): 兵: 而: 走: 或: 以:,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说明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交接,(兵士)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就停下。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去笑话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参考译文,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直: 耳: 是: 无: 望: 于:,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

6、多了。,第二段内容,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1)设喻,投其所好,便于启发, (2)举逃兵两种情况,(3)反问,诱王否定自己的观点,(4)结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比较“王知如此”),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好战,请以战喻,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翻译第三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违: 胜:。 数(c) :

7、罟(g) : 洿(w)池: 生: 丧(sng) : 养生: 丧死: 王道:,不耽误农业生产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供养活的葬埋死的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第三段内容,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阐述“王道之始”,翻译第四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树: 之: 树之以桑:句式 以: 衣: 豚: 彘: 之: 畜: 无: 失:,“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

8、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衣了。畜养鸡、狗、猪,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夺: 谨: 庠、序: 申: 孝: 悌: 义: 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 颁: 负: 戴:,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的人家就可以不挨饥饿了。认真地推行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黎民: 然: 而: 王:wng, 未之有也:句式,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绸、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

9、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是不曾有的事。,“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衣了。畜养鸡、狗、猪,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的人家就可以不挨饥饿了。认真地推行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绸、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是不曾有的事。,第四段内容:,养民富民,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阐述“王道之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申孝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翻译第五段,“狗彘食

10、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食:第一个;第二个。 检: 涂: 殍: 发: 岁:,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是: 异: 兵: 罪: 斯: 至: 焉:,“(贵族家的)猪狗吃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刺人并且把人杀死,还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不归罪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第五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错误态度,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

11、态度,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爱民,除暴政,对比,比喻,以民为本,保民、富民,养民、教民,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

12、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问题探究,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

13、,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 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3、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

14、足食。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4、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

15、者坑民害民的暴政。,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语言现象总结:,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特殊句式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通假字,颁通“斑”,涂通“途”,无通“毋”,2、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 (2)动词活用作名词 (3)形容词作动词 (4)使动用法 (5)意动用法,填然鼓之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鼓,穿,称王,(2)动词活用作名词,请以战喻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战争,活着的人,死去的人,(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4)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王无罪岁,(5)意动用法,使迁移,以为罪,3、特殊句式,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判断句,(2)介词结构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宾语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