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共37张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40944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共37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共37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共37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共37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共37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共37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共37张ppt)(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的经济政策,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公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1)原因,生产力低下,必须集体劳作,一切土地属于国家,(2)特点,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土地规整形如“井”字,产品基本为贵族所有,(3)兴废,形成于商,鼎盛于西周,破坏于春秋,废止于战国,井田制瓦解的表现是什么?,公田被抛荒,私田成为私有土地。,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根本原因) 战争频繁导致土地转让、劳动力流失。,各国的税制改革直接原因,鲁国“初税亩”:,实质就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

2、,秦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Right,Left,井田制瓦解的影响是什么?,3. 封建社会:,(1)背景,根本原因生产力进步,私田大量产生,周室衰微,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发展,诸侯视土地为私产,耕作井田的劳力减少,(2)过程,春秋时期各国税制改革(鲁国前594年初税亩、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实际使土地私有合法化,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3)形式,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国家(皇室)土地所有制,(一部分土地),地主土地所有制,(大部分土地),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少量土地),封赐给官僚贵族分配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国家纳税,出租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

3、地主交租,农民自主经营 向国家纳税,(4)问题,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土地私有制决定),贫富分化,激化矛盾,危害统治,国家:经济上国家财政赋税收入减少; 政治上社会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动荡。,农民:大量自耕农破产,几无立锥之地,无法向国家交纳赋税。,面对土地兼并,历朝政府态度如何?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历朝统治者采取抑制土地兼并:,北魏至唐前期 实行均田制,明朝按照人丁和田亩 的多寡收取赋税(鱼鳞图册),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抑制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但只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5)对策:限制土地兼并。,北魏至唐

4、中期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地限额,限制买卖。,明朝丈量土地,按照丁亩收取赋税。,(明太祖时编“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6)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决定封建国家不能从根本上制止土地兼并。,探究:均田制始于北魏(485年),流行隋唐,武则天时破坏,唐玄宗天宝年间废止。怎样认识其兴废。,(1) 实施的前提: 魏晋以来长期战乱,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地和无地民。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与作用: 国家将掌握的土地按一定数量分配给农民,一部分死后归还,一部分可传子孙造就大批自给自足的自耕农,安定社会和发展生产。 所分

5、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抑制。 分地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兵役征发; 贵族和官吏分得公田,且无税役其特权利益得到保障 。 不触动地主大土地私有土地无税役负担。 (3)废止原因: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二、 “重农抑商”,士 (统治阶级),农 (农民),工 (手工业者),商 (商人),“门前冷落车马稀, 老大嫁做商人妇。”,这说明了什么?,导入:,“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苦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

6、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问:这是什么政策?,初识重农抑商政策,找一找:,确立? 含义? 目的? 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后历代推行。,重视发展农业,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保证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维护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1)农业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可以通过征收赋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有利于稳定社会,巩固封建统治。,(4)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 然产物。(根本原因),问题探究:统治者为什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1.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1)背景,商周时期,政府控制和鼓励商业。 春秋战国私营

7、工商业兴起,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2)措施: 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为末业的观点。 制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 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3)影响 有利秦国农业生产发展,秦国得以富国强兵并统一全国。 此后封建统治者大多继续施行,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保护农业生产,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 西汉武帝时发展,(1)原因:,商人财势过盛,威胁统治,(2)措施: 货币官铸; 盐铁酒专卖; 官营贩运; 管控物价; 加重商税; 颁布贱商令:禁止商人穿华服、乘车马,及子孙做官。,汉初因长期战乱而经

8、济凋敝,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商人借财力与王侯勾结,扰乱行政; 商人兼并小农导致百姓流亡。,(3)作用: 一定程度上抑制富商大贾势力。,3. 明清时期依然固守,(1)背景:,明太祖和清雍正帝沿袭“重本轻末”观念,劝课农桑; 继续推行专卖政策,垄断盐茶经营; 向私商征重税; 明初继续推行“贱商令” :限制商贾穿绸纱,家用银器等。,(3)影响: 破坏工商业的正常经营; 不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工商兴盛,资本主义萌芽。,(2)措施:,【特别提醒】 “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 (1)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根本原因) (2)中国一向重视农业的传统思想(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

9、 (3)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小结,(1)商周: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2)战国:“重农抑商”政策崛起。 (3)西汉:武帝时,推行一系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4)明清: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地位: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积极作用:封建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 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 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封建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尤其

10、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评价:,历史表明,农工商都应为“本”,国家才会富强。,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e7d195523061f1c0cef09ac28eaae964ec9988a5cce77c8b8C1E4685C6E6B40CD7615480512384A61EE159C6FE0045D14B61E85D0A95589D558B81FFC809322ACC20DC2254D928200A3EA0841B8B1814961BE795024DFDEF45878460D5EEC04B3DB4C24600715340

11、9DEDE37CA726A66AF19B77CE744E11CADCFB09B3408DEC1F688348922E38CCEE,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指导思想是重官商、抑私商;抑商是手段,目的是重农。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作用各有侧重,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积极面它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来很大作用。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消极面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工商业发展,农业发展也受到限制;过多用行

12、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明清时期,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阻碍社会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1、含义 2、目的 3、原因 4、表现 5、评价(性质、意义),重农抑商政策,汉书中记载了这样的说法:“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为什么回出现这样的情形呢? 原因: (1)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造成商人的社会地位非常底下,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不可避免地致富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2)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依附于土地的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地

13、主是靠剥削农民来生存的,农民虽然名义上政治地位被“抬高”,事实上处于社会的低层,极其贫困。,学习思考,“海禁”与“闭关锁国”,表现:,含义:,指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A明朝朝贡贸易体制,朱元璋“通番”禁令 B清朝顺治帝的“海禁令”“迁海令”,1.明初推行海禁政策,(1)原因 : 明初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实行海禁。 (2)措施: 禁止私人出海互市,只许官方外贸,2.清初厉行“海禁” (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措施: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2)

14、措施: 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3)消极影响: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隔绝中国与外界的联系,阻断中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世界潮流。,(1)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和重农抑商传统的必然产物。 (2)封建统治者蒙昧落后,虚骄自大的产物。 (3)封建专制国家错误的对外政策的产物。 (4)害怕人民群众的虚弱表现。 (5)海患不断发展,西方侵略加剧,是为防范侵略的自卫手段。 (6)封建社会没落,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文化上缺乏自信心是深层次的原因。,基本成因:,(1)一定程度上防范殖民侵扰,维护主权,保护封建经济。,(2)放弃丰厚的外贸税收,减少重要的财源。,(3)丧失外贸主动权,直接导致造船航海事业衰落。,(4)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主要结果:,(5)堵塞中外交流,不利社会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终至被动挨打。,探究:归纳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本课小结,感谢您的聆听,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