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湘教考苑)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3讲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40561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X 页数:85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历史(湘教考苑)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3讲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2020高考历史(湘教考苑)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3讲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2020高考历史(湘教考苑)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3讲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2020高考历史(湘教考苑)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3讲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2020高考历史(湘教考苑)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3讲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历史(湘教考苑)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3讲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历史(湘教考苑)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3讲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讲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纲要求,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的背景;美苏“冷战”的表现;美苏“冷战”的影响,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走向联合的欧洲;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考点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考点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考点呈现,考点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自主学习,一、美苏“冷战”,1.背景 (1)基础框架: 雅尔塔体系 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变化:西欧和日本

2、衰落, 美国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苏联 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 国家利益 上的矛盾日益加剧。,2.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 除 武装进攻 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3.开始: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 “ 杜鲁门主义 ”。,4.表现,5.影响 (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 热战 ”交替。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归纳总结 1.两极格局、两大集团、两大阵营 两极指的是美、苏两极;以美、苏为核心,形成北约、华约两大政治军

3、事集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同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分别加入两大阵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亚非拉国家及 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不属于两大阵营。20世纪60年代,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 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两大集团、两大阵营、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冷 战”结束。,2.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 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 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图解历史 冷战的表现,二、“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1.德国

4、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 和国和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战争 (1)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建立了大韩民国和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 共和国 。 (2)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 “ 联合国军 ”侵略朝 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抗美援朝。,3.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停战。,4.古巴导弹危机: 1962 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 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数字归纳 两极格局的形成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核心:“冷战”。 二大特征:以美苏对抗为标志;斗争形式以“冷战”为主,“热战”为辅。 三个领域:政治上,杜

5、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马歇尔 计划和经互会;军事上,北约和华约。,四大影响: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主题 探究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呈现 史料1 两个阵营形成了: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节选自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大会通过 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1947年9月),合作探究,史料2 史料3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 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

6、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 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 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 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读史指导,(1)史料1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的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同时,社会主义 阵营的形成和团结,一方面有利于共同对抗西方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叫 嚣,另一方面也导致苏联对东欧国家控制的加强。 (2)史料2反映了二战后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 占领,并导致德国分裂的局面,实质上体现了美苏“冷战”对抗及国际 局势的动荡

7、。 (3)史料3列举了学术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从辩证唯物史观去认识 和评价历史事件。,问题思考 (1)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极格局的特点。 提示 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 主导作用。 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 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 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 交界地区。 (2)根据史料3,

8、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提示 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 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为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 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史论归纳 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积极影响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2.消极影响 (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 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

9、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 纷争和不安宁。 (3)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 势长期紧张动荡。 (4)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考点集训,1.(2019湖北荆门模拟)丘吉尔呼吁美国人在与苏联的对抗中,不要忘了 联合英国人;实现“英语国家兄弟般的联合”,以阻止苏联势力和共产 主义的“无限扩张”。这一呼吁 ( ) A.迎合了美国的战略意图 B.加深了美英双方的矛盾 C.表达了英国的称霸企图 D.道破了苏联称霸的企图,A,答案 A 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企图领 导世界,

10、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限制了美国的称霸企图,丘吉尔 联合美国遏制苏联的主张符合美国的意图,故A项正确。,2.(2016课标)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 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 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 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D,答案 D 据题干信息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资助、安排黑 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美苏争 霸,可以判断出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与

11、苏联争夺中间地带,故选D项。,3.“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 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 势。”该会议的召开 (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C,答案 C 材料强调的是新兴国家间的“和平合作”,属于政治范畴,A 项属于经济范畴,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新解放的国家的出 现”指世界新兴力量的崛起,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C项正 确;D项中“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4.(2017课标)如图是苏联时

12、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 漫画表明 (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D,答案 D 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 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了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 联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考点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自主学习,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要求摆脱

13、美国控制;西欧各国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 (2)进程: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 巴黎 条约 ,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 欧洲共同体 。 (3)作用:经济上,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政治上,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 局向 多极化 趋势发展。,特别提示 (1)法国和德国是世仇,两国的和解,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 (2)“欧共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二者不是一个概念。“欧共体”是 “欧洲共同体”的简称,成立于1967年,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

14、济 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成;不能把“欧共体”混同于1958年 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不等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后者是前,者的组成部分。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但绝非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经济发展的原因 A.美国帮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奠定 了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B.国际机遇: 朝鲜战争 使日本通过给美国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 量的“特需”收入。 C.经济发展战略: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提出 “ 贸易立国 ”“出口第一”的口号。,(2)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

15、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成为 政治大国 的目标。 总结归纳 日本经济崛起的宝贵经验 (1)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发展经 济要面向国际市场;(3)要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4)要 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民族解放运动 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 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B.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 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 尔格莱德举行。,(3)政策

16、:奉行 非集团、不结盟 的政策。 (4)任务: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 霸权主义 作为重要任务,将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5)作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 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数字归纳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可归纳为“一、二、四” 一个标志: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二个原因:新兴独立国家诞生、谋求维护自身利益。,四项原则与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4.中国的振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图解历史,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背景 (1)苏联:1985年,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但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转 而进行政治改革,提出“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提倡“民主 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误区。 (2)东欧: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国内经济困难。,2.含义:东欧各国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