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三 赛课一等奖.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40443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三 赛课一等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三 赛课一等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三 赛课一等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三 赛课一等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三 赛课一等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三 赛课一等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三 赛课一等奖.ppt(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三),风格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继承和发展诗经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沉郁顿挫:诗文的感情深沉含蓄,音韵铿锵有力。,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

2、阳的一条破船上。,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问题一:哪个诗句表明诗人感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问题一:哪个诗句表明诗人感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鉴赏角度:意象意境主旨(情感) 意象:渗透了创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境:意象组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氛围。 常用于形容意境的词语

3、:辽阔高远幽静宁谧、孤寂凄清,雄浑壮阔,沉郁忧愁等。,从“意象”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及格式: 步骤:意象意境主旨(情感)。 表达格式:诗歌通过(特点)的.(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个别字句可以增加),问题二:在颈联之前,诗人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来渲染此情?营造的意境有何作用? 意象,意象?,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从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为下句抒发愁苦乡思渲染了气氛。,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4、。 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往日(艰难岁月)再次流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亲人赶制寒衣, 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问题三: 如果只是表达思乡之情,则杜甫难符其“诗圣”之名、“诗史”之说, 本诗除表思乡之情外,还透露着什么之情,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首联、颔联,除描绘了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象外,又形象的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玉露凋伤枫树林,

5、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 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因此,这四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颔 联,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这里明写江间波浪、塞上风云,暗写对时局的担忧: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问题四: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用意何在?,问题四: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

6、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用意何在?,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问题四: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用意何在?,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 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

7、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

8、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

9、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

10、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这是一篇悲秋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押平声韵)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