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

上传人:共*** 文档编号:86738674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3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四章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四章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四章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四章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第一节 明代初中期的翻译活动,一、回回历书的翻译 二、“蒙古译语”的编纂和元秘史的翻译 三、明代的外事翻译活动与四夷馆的创立,一、回回历书的翻译,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太史院为司天监,同时为了适应国内回族各民族的宗教和生活习惯,仿照元朝的办法设置回回司天监。征召元朝太史院使张祐、回回司天监海达儿、阿都刺等十四人修订历数,编制每年的回回历书。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九月,诏翰林李翀、吴伯宗、回回太师马沙亦黑、马哈麻等人译回回历、经纬度、天文等书。 回回历书是从元朝手里接收过来的。到洪武十六年五月此书译毕。吴伯宗和马沙亦黑都为此历书写了序

2、。,这部由李翀、吴伯宗和马沙亦黑、马哈麻等合译的天文书,计四卷,现收集在涵芬楼秘笈内,书名是明译天文书。在此书的说杂星性情一章中,介绍了星分六等,这是“星等”概念在我国的初次出现。他介绍的二十个星座,比托勒密星表中的大十三度,比阿尔苏菲(Al-Sufi,903-986)星表中的大0.18。由此可以推断原书的星表并非实测,而是依据岁差每六十年差一度的公式加上去的,这个星表的原作者是波斯天文学家阔识牙尔(Kushyar ibn Labban,约公元971-1029)。现在欧洲所保存的阔识牙尔的完备的天文表中的星表,与此完全相同。 回回历中的五星位置计算方法主要是从希腊天文学中继承下来的,当然也略有

3、修改。此种计算方法,现在看来是不合理的。但考虑到行星离地球的距离及用三角函数来详细求的经纬度,在我国天文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是明末清初天文学者学习西方天文知识起了先行作用,我们应该予以肯定。,二、“蒙古译语”的编纂和元秘史的翻译,华夷译语的编纂,目的是为了明朝使臣学习蒙古语提供一种教材,即所谓“时臣往来朔漠,皆能得其情”,也就是明代翰林学士、奉议大夫刘三五在华夷译语序言中所说的:“皇上推一视同仁之心,经营是书,以通言语,以达志意。将见礼乐教化四达而不悖,则用 夏变夷之道,端在是矣,岂曰小补之哉”? 按之所说的华夷译语,应该称之为“蒙古译语”,以便与明四夷馆所编纂的华夷译语有所区别。“马懿赤黑”

4、,即译回回历的马沙赤黑,为中亚撒马尔罕人。火原洁原仕于元,入明任翰林侍讲,乃“朔漠之旅,生于华夏。本诉之文,与肩者罕。志通中国四书,咸明其意,遂命以华译胡语”(刘三五华夷译语序)。华夷译语(蒙古译语)实乃是蒙汉词典,其词汇包括了天文、地理、,人事、物类、服食、器用等几大类。书中蒙文,仅是用汉字拼且其读音,同时译成汉文,分类排列。但此书只粗具梗概,讹漏不少。后来有无名氏的增订华夷(应是蒙古-笔者)译语二卷,分类聚编,上列蒙文,中为汉译,下面用汉字注明蒙古语的读音。 火原洁的“蒙古译语”,又应与元代无名氏的蒙古译语一卷有所区别。四库提要认为蒙古译语大概是当时的南人所记,切也分类对照蒙汉语汇,但比较

5、简略,注音有的也似是而非。 华夷译语(蒙古译语)仅是单词的翻译,若是用以造句成篇表达思想,却是不行的。虽然该书下册收了十二篇文章作为学习的课文,似仍嫌不足,况且范文仅是一些单调的公文。为弥补其不足,故进而翻译内容丰富的元秘史。,元秘史,即第三章中所谈到的脱卜赤颜。元代赵世延、赵世安奉命 修经世大典时曾要求利用此书译出太祖以来史实,而未获准。后察罕译脱卜赤颜为圣武开天记,乃是一部修正了的元秘史译本。洪武年间,马沙亦黑和火原洁译脱卜赤颜,其方法是根据当时还存在的畏吾蒙本,用汉字另拼蒙文,并在每个单字右旁附加汉字译文。到永乐年间,称之为元朝秘史,收在永乐大典十二卷“元”字韵中。当时的汉文旁译是最彻底

6、的硬译,是运用蒙古语法写成的汉文。 这里录一节明四夷馆的旁译为证: 那的后,人名(王罕)的弟人名(额儿客合刺)人名(王罕)兄自的行被杀时逃躲着去着,种名(畏乃蛮)的人名(亦难察)皇帝行投入了。 我们可以拿道扩梯步新译的蒙古秘史(1978年版)的同节来对照一下: 其后,王罕之弟额儿客哈刺,(将)被其兄王罕所杀也,逃去,投乃蛮之亦难察罕焉。,元秘史成于斡歌歹汉时代,从书末所写的“大聚会,鼠儿年七月,写毕于客鲁涟河的行宫”这一记载来看,成书的时间当在公元1240年。这是一部既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文学价值的蒙古巨著。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有关蒙古族的起源情况,十三世纪时的蒙古社会制度,人民的生活与风俗,文化

7、遗产和宗教信仰,以及当时的蒙古军事组织、作战方式和兵器性能等等。道阔梯步在新译本序言中特别指出此书在军事学方面的价值。 该书的文学性,表现在运用形象的语言,以雄浑的笔调,描绘了战争的场面和以成吉思汗为首的一大群人物的种种活动,绘声绘色,跃然纸上。,三、明代的外事翻译活动与四夷馆的创立,明代接待外宾并配有翻译人员的官方机构是鸿胪寺和主客清吏司。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改殿庭仪礼司置鸿胪寺,设卿及左右卿为长贰,左右寺丞参领寺务,主簿厅主事为首领官,领司仪、司宾署,又设鸣赞、序班、外译通事等属官。掌重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享、外官朝觐、外国诸藩朝贡礼仪及吉凶仪制。与此同时,又在礼部设立主

8、客清吏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分掌诸藩朝贡、接待、给赐之事。 永乐年间(1403-1424年),复设会同馆于北京,安顿外来使节。正统六年(1441年)定为南北二馆。北馆六所,南馆三所。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以副使一人分管南馆。凡瓦刺、朝鲜、日本、安南使臣等于南馆安顿。其他周边各卫士及土司、各王府公差使节等于北馆安顿。,凡外来朝贡觐见者,来去必有通事陪同。如有意摆脱通事而擅自进京者,则以违法论处。迎送途中若出事故,通事及伴随人员亦必治罪。 明代的通事可以出使。西域传中也有记载,如“谴通马骥谕令还侵地”,“谴译者谕其主还侵地”均是。 现在谈谈明代的四夷馆。 明代的四夷馆,与隋唐宋三代的

9、四方馆有所不同。后者是官方的外事翻译机构,前真爱是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明处与邻邦外藩和海外国家交往十分频繁,而口笔译人员奇缺,故不得不设立专门学校培养翻译人士。以明太祖洪武二年到三十年来统计,单入贡者,琉球有十二次,高丽和暹罗各十八次,占城十六次,安南十三次,爪哇和乌斯藏各九次,真腊八次,三佛齐六次,日本五次,撒马尔罕和朵甘各三次,撒里和哈梅里各三次,夕阳、浡泥索里,须文达那、打剑炉、西藩、百花、彭亨、阇(du)婆、览邦、缅、畏兀儿、阿难功德国、墨刺、别失八里和泥入刺各一次。 来贡国家必须呈表且必须有口译人员,因此当时翻译是一个繁重的工作。,永乐五年设四夷馆,是为适应外事翻译的需

10、要,原为八馆,后又增添两馆,学习蒙古、西藏、印度、缅甸、暹罗及回教等国家的语言。毕业的学生分发各部,充当译员,凡外国人与中国官员书信往还,谈话交际,都由他们翻译。 四夷馆的生员,一开始是选国子监生入学,人给米一石,后来择选官民子弟入馆学习。 在明成祖之前,当通事,搞翻译的一向不受重视。一般总以“翻译徒”是谈不上“文雅”的。搞笔译的如此,当口译的更为人所瞧不起。外国的情况亦然。朴柏(Pope)说,有位贵人(Lord Oxford)劝他不要译荷马的史诗,理由是“这样一位好作家不该去充当翻译家。” 明成祖却与众不同,提高了翻译人员的身份,允许他们在开科时就试,“合格,准出身”,可以中进士,许道中就是

11、一例。以后的吴顺,以译员而登第,还“从庶吉士出授御史”哩。可惜明代并没把这规定坚持下去,译员的地位以后仍然不高。,永乐十九年(1421年)八月,再次送国子监生入馆学习。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四夷馆招收学员时,除官宦子弟外,又招收了民人子弟,同时命翰林学稽考课程。据梦余录,改选民人子弟入馆学习后 ,由于译员待遇的提高,曾一度形成民人子弟开后门进四夷馆的风气。 但是到了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四夷馆学生大概因为政治待遇降低,学习松懈,孝宗不得不敇谕礼部,令“四夷馆子弟务要专攻学习本等艺业,精通夷语,谙晓藩文”。同时规定了以下政策:馆生三年会考合格者,月给米一石,又过三年会考优等者,与冠带

12、作译字官;再过三年,会考优等者,授以八品职事,习译备用;三年考试仍不中考者,则黜退为民。,四夷馆的译字生,由教习带领分班学习,如缅甸馆序班吴嘉胤,许辑端两人带领的译字生共十二名(见四夷馆缅甸馆师生姓氏)。译字生的课程,起初主要是专攻翻译杂字,就是学习一般的翻译技能。但明朝设立四夷馆的目的是“习译夷字以通朝贡”。此后,主要课程便定位三门:翻译杂字,译写来文和回答敇谕。(详见陈炎中缅文化交流两千年) 译字生所使用的教材大概是两种语言对照的读物。 四夷馆各馆均编有华夷译语,一般内收杂字和来文两大部分。北京图书馆藏有高昌馆课四册,乃是明代四夷馆下辖高昌馆所翻译保存的文书,应是华夷译语之一种。高昌馆前三

13、册收汉文和回鹘文对照的文书,在八十七件中只有两件回鹘文译文。第四册中除明朝皇帝给亦力巴力的敇文外,其他都是官方文告和建州等卫的来文,均为汉蒙两种文字对照。回鹘文书之前,先见汉文,用毛笔正楷写成。从回鹘文情况来看,可以推想是先写汉文,然后译成回鹘文的,因为回鹘文又逐字硬译的痕迹,且多不符畏吾儿语语法之处。汉文则都是通顺的。,据清人江蘩在四译馆馆则中说,高昌馆是负责翻译和保管“哈密、安定、阿端、曲先、鲁陈、亦力把力、黑娄”等地的文书。又说“正统以后,有哈喇火州畏兀儿、哈失哈尔、高昌归化等处皆来贡,其他东至哈密、西连亦力把力,南抵于阗(tian),北接瓦刺,东南至肃州。”这些地区包括今新疆和我国西部

14、领土巴尔克什湖以东以南的全部地区。从上述文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明代中央政府和新疆各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我们研究明代维吾尔族的历史。此外,由于每篇来文都附有回鹘文译文,这又是研究当时维吾尔族语言文字的宝贵材料。 上面所介绍的高昌馆课,实际上是明代华夷译语的一种,华夷译语究竟有多少种,尚难做定论。而华夷译语也被译成许多其他的语言。简而言之,华夷译语包括近二十种语文。若以地区分类,属于亚洲西南及南方民族语文者有:缅甸译语、暹罗译语、八百译语、猛卯译语、湾甸译语、百夷译语、安南译语、西天夷语、西藩译语、满剌加译语:属于亚洲西部及中部民族语文者有:回回译语(波斯)、高昌译语、汉回译语(土耳其

15、);,属于亚州东北部民族语文者:女真译语、朝鲜译语、日本译语。这些都是研究历史和语言的珍贵材料,可惜已散在世界各地。 外国学者一般的把华夷译语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甲是火源洁和马沙亦黑编的华夷译语。乙是永乐华夷译语,一般分杂字和来文两部分。丙种是明第瑞征(字伯符,1597-1636)辑、明会同馆编的华夷译语,仅有杂字没有来文,而杂字只有汉字记音而无原文计有十三种译语,仅有抄本,大部分国内已无收藏。丁种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会同馆设立后所编的华夷译语,共有四十二种七十一册,均是杂字,没有来文,除琉球译语外,均有本族语言文字。此类译语,以国内收藏最为完全,均是抄本。 如前所述,四夷馆各馆的译字生所译的文件,均汇编成册,为各馆馆课,统称为永乐华夷译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