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5年高考3年模拟》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课件【浙江专版】: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37430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29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5年高考3年模拟》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课件【浙江专版】: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0版《5年高考3年模拟》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课件【浙江专版】: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0版《5年高考3年模拟》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课件【浙江专版】: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0版《5年高考3年模拟》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课件【浙江专版】: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0版《5年高考3年模拟》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课件【浙江专版】: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5年高考3年模拟》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课件【浙江专版】: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5年高考3年模拟》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课件【浙江专版】: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高考历史(浙江专用),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时间:1953年。 (2)主要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 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简称 “一化三改”) 2.“一五”计划的实施 (1)依据: 1953 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基础梳理,考点清单,(2)主要成就 工业化建设:“一五”期间,建成了 鞍山 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 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 后的面貌,为社会

2、主义 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 a.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b.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图解历史 “一五”计划 二、中共八大的召开(b) 1.时间:1956年9月。 2.内容 (1)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3、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明确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在中共八 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 1.背景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 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轻率发起,“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 运动,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2.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影响 (1)“左”倾错误严重泛

4、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4.“八字方针” (1)1960 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 (2)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四、“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1.破坏:从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 经济 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 重影响。 2.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坚持以 经济建设 为中心。 (3)保持社会安定,及时抓住发展机遇。,考点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5、阶段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 1.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农村生产力 的发展。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顺应了广大群众要求获得生产自主权的强 烈愿望。 (3)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供了理论基础 和思想准备。,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的战略决策,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做出实行 改革开放 的决策,开始了从 “ 以阶级斗争为纲 ”到以 经济建设 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 到全面改革、从 封闭半封闭 到 对外开放 的历史性转变。 (3)以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为起点,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 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质: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 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2)实施:安徽、 四川 等地首先放宽政策,试行“包干到户”“包 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初见成效。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

7、动下迅 速推广。 (3)主要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 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 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4)作用 a.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所有权和经营 权适当分开,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b.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 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 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图解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8、及特点(b) 1.形成过程 (1)基本国策: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 (2)经济特区 a.设立: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 经济特区 开始。 1980年,全国人大 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 深圳 、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 特区。1988年,批准设立 海南省 ,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b.意义: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 田”。 (3)沿海开放城市 a.设立: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 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意义: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

9、经济的活力。 (4)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在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5)浦东的开发开放: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 上海浦东地区 的决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 格局。,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d) 1.“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1)“南方谈话” a.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

1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 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b.时间: 1992 年春。 c.内容: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中共十四大 a.时间:1992年10月。,b.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 (3)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 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a.时间:1993年11月。 b.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

11、宏观调控下对 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c.作用:一大批国有企业开始进行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 的试点。,(2) 中共十五大 a.时间:1997年9月。 b.内容:确立 邓小平理论 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指出国有经济 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意义 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 展,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 体系,对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具有 重要意义。,重难突破 一、新中国成立

12、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二、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1.经验: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 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并 且在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一定的成绩。 2.教训 (1)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有科学的认 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的基础。 (2)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3)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 生产力。 (5)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的关系,坚持民主集 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 策的贯彻执行。 (6)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 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