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说试卷-001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67334 上传时间:2017-05-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概说试卷-00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华文化概说试卷-00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华文化概说试卷-00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华文化概说试卷-00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华文化概说试卷-00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概说试卷-0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化概说试卷-00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卷-001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 得分:541、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A、个人B、国家C、宗族D、家庭满分:3 分2、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A、许慎B、李白C、杜牧D、杜甫满分:3 分3、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 是中国传统艺术观 中( )的典型表现。A、虚短实长B、虚实相济C、心物对应D、虚实相抑满分:3 分4、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 )。A、仁 B、义C、礼D、智满分:3 分5、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模式的是( )。A、“上下与天地同流”

2、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C、“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D、“祸 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满分:3 分6、唐代文学的代表式样是( )。A、诗歌B、词C、曲D、小说满分:3 分7、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 的是( )。A、董仲舒B、 孔子C、 孟子D、 周公满分:3 分8、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若称呼别人的妹妹,最恰当应为( )。A、令妹 B、内子 C、家姊D、舍妹满分:3 分9、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满分:3 分10、我国古人观测

3、天象的目的是( )。A、预测天气B、研究天体运行C、研究太阳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满分:3 分11、红娘由来是出自古典名剧( )。A、红楼梦 B、西厢记 C、汉宫秋 D、拜月亭满分:3 分12、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是( )。A、平天下B、齐家C、升官发财D、修身满分:3 分13、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 )。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满分:3 分14、著有抱朴子、 金匮药方等书的著名道士是( )。A、孙思邈B、葛洪C、丘处机D、墨子满分:3 分15、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诗经B、楚辞C、诗品D、离骚满分:3 分

4、16、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宗族祭祀 C、家族血缘 D、宗法体系 满分:3 分17、重视血亲人伦、追求现世事功的学派是(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满分:3 分18、“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里的“三秋”是指( )。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满分:3 分19、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 )。 A、改变全部原来教义 B、分化为大、小乘C、融合儒道思想D、自我完善满分:3 分20、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 )以前,主要表现在( )的不断扩大上,其后则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 A、周 思想B、魏晋 思想C、唐 疆域 D、汉 疆域满分:3

5、分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得分:401、 现代高科技不以古代科技为本,因此,现代科学与古代没有联系。A、 错误B、 正确满分:4 分2、黄河、长江、辽河、淮河、珠江五大水系的流域同是中华文化的发祥之地。A、错误B、正确满分:4 分3、中国不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的国家。A、错误B、正确满分:4 分4、中国文化是主张“同一” ,否定“不同”的文化。A、错误B、正确满分:4 分5、中国老庄的思想充满了消极、不思进取的色彩。A、错误B、正确满分:4 分6、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事物间都是相互隔绝的。A、错误B、正确满分:4 分7、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A、错误B、正确满分:4 分8、李冰以治水闻名。A、错误B、正确满分:4 分9、中国传统文学以“善” 为特征,即只求内容,不看形式。A、错误B、正确满分:4 分10、中国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其特点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A、错误B、正确满分: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