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3 粤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28929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7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3 粤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3 粤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3 粤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3 粤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3 粤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3 粤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3 粤教版必修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自清,清华园荷塘月色,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益鸟 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朱 自 清 简 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

2、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家,小路,荷塘,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曲 曲 折 折,田 田,袅 娜 羞 涩,静 态,荷塘上的月色,光:,月光,(泻),青雾,(浮),叶和花,(洗),影:,参差、,斑驳、,弯弯、,稀疏,乐曲,(通感),荷塘 月色,画 面 是,美丽的,气 氛 是,宁静的,格 调 是,雅致的,美,静,雅,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多处使用

3、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 比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博喻,通感 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 听觉) “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清淡幽香、沁人心脾等,

4、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叠字 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 蓊蓊郁郁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的树 曲曲折折的荷塘 隐隐约约的远山 亭亭的荷花 田田的叶子 缕缕的荷香 脉脉的流水 密密地挨 静静地泻 重重围住 比比皆是,独具匠心。,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照耀下 的清新朦胧之状,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

5、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 比喻月没有云 的朗照(酣畅淋漓) “小睡” 比喻月有云不能“朗照”(朦胧迷糊 别有风味),金志华的点评:“朱先生的语言,历 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 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 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 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 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 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淡淡的喜悦: 说有喜悦,也是从文章本身出发的。作者去荷塘是欣然前往的,因为预想月光下的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往日阴森森的小路,“今晚却很好”,而且觉得在这样的天地里,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作者更是心系美景,怡然自得之情顿生,这美景与其说是自然美景,毋宁说是作者心灵中的美景,于是忆起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 “风流的季节”。以上种种,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在短暂时间内所得自由而带来的喜悦也是贯穿于全文之中的。,淡淡的忧愁: 说有忧愁,因为全文处处笼罩着低调的情绪。文章开篇即写“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调,接着写路是幽僻、寂静的,月和云是淡淡、朦胧的,树影是参差、斑驳的,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约约的,而蝉声与蛙声虽然热闹,但却与“我”无缘;接着又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惦起江南,感慨颇多。如此等等,无不让人感觉到作者心中那淡淡的忧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