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优势论.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28620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3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垄断优势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垄断优势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垄断优势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垄断优势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垄断优势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垄断优势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垄断优势论.ppt(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垄断优势论,第一节 垄断优势论的形成 第二节 垄断优势论的发展 第三节 对垄断优势论的评价,第一节 垄断优势论的形成,一、早期国际投资理论 (一)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理论解释 最早的理论研究始于1933年纳克斯发表的资本流动的原因和效应。 他是将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来研究的。 国际资本流动的核心思想:国际资本流动是对各国间利息率差异的自然反应。,第一节 垄断优势论的形成,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各国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值取决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 因资本丰裕度不同产生利率差异,资本由资本丰裕国流向资本稀缺国直至利率趋于一致。 纳克斯假定资本利率差别由各国资本的不同供求关系所决定

2、。 影响资本供给的因素有哪些?,第一节 垄断优势论的形成,储蓄量和利率 资本需求与技术进步 生产效率,评价,1、强调资本流动的直接动因是利润动机。,产业资本流动的特征。,2、注意到引起国际资本供求关系变化的产业变动因素。,一国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快的生产扩张,是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的重要原因。,3、特别注意到了市场扩张引致资本流入的情况。,资本流入某国,有时主要是为该国产品需求弹性较高、市场扩张的良好前景所吸引。,第一节 垄断优势论的形成,(二)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 20世纪50年代,萨缪尔森等人在H-O理论的基础上,引进要素价格均等化概念,创立H-O-S模型。 该模型假定生产要素可以在两国间

3、流动,但存在运输成本、关税等贸易限制。 1960年美国学者麦克道格尔建立了“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后经肯普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模型假设: 世界由投资国和受资国组成,资本只从绝对富裕的国家流入绝对短缺的国家; 资本收益递减; 资本可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麦-肯模型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各国生产要素边际产值的不同,资本由丰裕国流向稀缺国,国际上资本边际生产力平均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增进全世界的生产及福利,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资本丰裕度不同而产生的利率差异,M,D,B,A,N,F,E,I,H,C,O,L,T,S,资本边际产出,资本边际产出,甲国

4、资本量,乙国资本量,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由于资本的国际转移,两国都各自获得了新增的收益。而世界总的产出也因为资本的合理配置而增加,增加量为两国新增收益的总和CDO。 资本的这种跨国移动对两国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收支和国民收入分配都会产生直接影响。,甲国由于外资的引进,国内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资源有效配置将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但甲国在新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实际获得的收入低于外国资本的收入,从长期看,将影响甲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乙国由于资本输出,在国外投资获得了增大的资本收入,使乙国的国际收支处于有利的地位。,甲国: 资本的输入降低了甲国国内资本收益率,国内原有资本的实际收入也相应降

5、低; 甲国劳动力、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收入相应增加 (因资本收益率降低而从原资本收入中转移过来的国民收入+由于外国资本投入使过去闲置的其他生产要素得以充分利用的新增收入。),乙国: 由于输出了剩余资本,使国内资本收益率提高,国内资本的实际收入增加,加上国外投资的巨额收入,乙国资本收入显著增加; 国内其他生产要素由于资本投入的相对减少,导致利用不足,价格相对下降,从而使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下降。,评价,贡献: 它阐明了资本移动给双方国家带来的经济利益,从而论证了以跨国公司为媒介的国际投资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缺陷: 仅就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探讨,没有对两者进行明确区分,

6、因而,它对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分析是有限的。 该模型的假设前提过于理想化,将资本收益率的差异视为决定资本转移的唯一动因,无法解释资本的双向流动。,第一节 垄断优势论的形成,二、海默对资本流动理论的质疑 1960年,【美】海默在一国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先提出应当对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证券投资予以区分,并提出垄断优势的概念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原因。 此前主流思想认为:资本的跨国流动(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都是对各国间利息率差异的自然反应。,海默指出即便不区别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间接投资,利息率也不是一种有说服力的解释。 一旦将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易的成本纳入

7、考虑范围,则传统理论所作出的许多预测就将失效。 市场是不完善的,而资本流动理论基于完全竞争假设,因此,它难以精确地研究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和获益方式。 “利差论”对FDI行为所进行的解释和所作出的预测与FDI发展的现实不吻合。,体现:,存在FDI流出和FPI流入的双向交叉流动。 美国的海外企业在海外融资。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特定行业的生产型企业。 (石油、运输工具、商业、农用机械等),海默指出:“利差论”最主要的理论缺陷在于它未考虑到国际直接投资(FDI)和证券投资(FPI)的不同特征。,证券投资只涉及资金的移动,而直接投资还要涉及技术、知识、管理以及不同程度的控制权; 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不

8、仅仅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控制国际经营,从而控制国际市场。,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运动形式不同。 直接投资企业可以在当地市场筹措资金进行投资,这样就不发生实际的国家资本流动。 如果企业以工业产权、专利、许可证等技术作为出资方式,则不产生资金的移动。 直接投资不一定是从资本充裕国向资本稀缺国流动,也不一定是从利率低的国家向利率高的国家流动。,海默认为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根本区别在于“经营控制权”问题。 对FDI的研究应当从资本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 海默的研究使FDI理论脱离了对证券投资理论的依附,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第二节 垄断优势论的发展,一、海默的垄断优势论 1960

9、年,海默首次以垄断优势概念来解释国际经营行为,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进一步完善,发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理论。,(一)市场非完全竞争假设,海默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有支配市场的力量。 各企业具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能生产同类产品,且以同样的价格出售。 此时,对外直接投资不会给企业带来利益。 完全竞争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的市场是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必须放弃对传统国际资本移动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设,从不完全竞争来研究。 不完全竞争 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商标、产品差别以及由于政府课税、关税等限制性措施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寡占结构是不完全

10、竞争的主要形式。,(二)海默对企业国际经营的解释,海默认为,到外国生产的厂商与当地竞争对手相比,面临一定的附加成本。 成本大致可分为两类: 固定的和非经常性的成本,即沉没成本 经常性的成本 正因为国外经营存在这些不利的额外成本,所以跨国公司经营必须拥有特定的优势,或能消除竞争,或能获取市场缺陷内部化的好处。,沉没成本,可能是由于文化、法律、制度和语言差别引起的误解造成的; 也可能是由于缺乏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以及东道国政府和消费者的歧视甚至敌意心理影响的结果。,经常性成本,外国政府、消费者和供应商的歧视; 远距离交通和通信的开支; 因为东道国的国有化征管或汇率波动等风险造成的成本等。,在市场不完善

11、假设的基础上,海默为企业“控制”的需要提供了两种相互关联但又有明显区别的解释:优势论和消除冲突论。 寡占市场结构使厂商能够保持对特定优势的独占性,即具有垄断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利用和保持企业的垄断优势,消除企业间的竞争与冲突。,1、优势论,海默发现一个产业中各公司经营的能力极不平衡,一个公司相对于其竞争对手常常具有特定的优势,这种特定的优势促使其在该产业中进行广泛的国际经营。 企业的特定优势是企业在技术、管理和规模经济方面的相对优势。 这一优势是与企业所有权相关联的优势,即企业拥有或掌握某种财产权和无形资产的优势。,不易丧失,拥有特定的优势,公司就可以进行国际经营吗? 不能。 为什么?

12、要考虑这种特定的优势能否克服国外经营的额外成本; 要权衡公司在国内、国外经营的两种相对优势哪一个更大一些。,一方面,由于国际经营额外成本的约束,公司相对于国外公司的优势可能弱于它相对于本国公司的优势;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不够完善,各国要素市场彼此分割,是的一国公司相对于另一国公司的优势很可能强于它相对于本国公司的优势。 只有当公司在国外的相对优势大于其国内的相对优势时,它才会优先考虑从事国际经营。,在结构性的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是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最佳方式。 企业为什么要自己使用这种优势而不是通过许可协议将该优势转让?or 为什么通过外部市场交易利用优势的效果不如公司内部化

13、途径?,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不确定性等,市场不完善,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太高,不确定性是可能有不止一个事件出现,但我们不知道出现哪一件事的状态。 不确定性使买卖双方难以签订一个满意的许可证合同。 海默认为,如果公司特定优势的购买者很多,许可证交易或其他方式便有可能使公司获取资产的全部租金;如果优势的买、卖者很少,就有可能出现买方、卖方或双边垄断。 内部化或公司间的串谋是使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有效方式。,2、消除冲突论,以集中决策代替分散化的决策是有利可图的。 位于不同国家的同一行业的企业具有竞争关系。 由于市场失灵,在各公司间存在双边垄断或寡占依存关系时,一定形式的串谋将增加联合利润,而一体化或合

14、并很可能是最好的串谋形式。,以消除冲突为动机的国际经营不要求企业拥有特定优势;唯一需要考虑的是,通过合作、串谋或统一决策所获利润的增加额能否足以抵消国际经营的额外成本。 由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面临显著的壁垒,只有那些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公司才有能力克服这些障碍。,二、金德尔伯格的垄断优势论,在海默“优势论”的基础上,金德尔伯格进一步考察了公司的股权、控制和决策权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垄断优势构成了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一)市场不完善性 对外直接投资的存在,是以存在着商品或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政府对竞争的干预所导致的市场不完善为前提的。,(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国内企业在不完全市

15、场中获得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并加剧了市场集中和垄断的程度,垄断优势使跨国公司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 对外直接投资能更好地利用垄断优势绕过东道国关税壁垒,维持和扩大市场;获得技术资产的全部收益。 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在于这种垄断优势所带来的收益超过了因跨国经营而额外增加的成本和风险,并取得了超过当地企业的利润。,(三)垄断优势的形式与来源,国内企业具有的垄断优势,至少可以从以下四种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产生: 产品市场不完善(产品差别、营销技巧、价格策略等) 要素市场不完善(专利、技术诀窍、管理技能等) 规模经济 政府对产出、进口的限制,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规模经济使公司分别获得水平一体化、

16、垂直一体化的垄断优势,市场不完善直接导致了跨国公司对资源的排他性占有,使得局外企业难以与其展开竞争。,跨国公司产生的垄断优势:,实行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优势,即规模经济优势; 市场购销优势,即易于得到特殊原材料和靠近市场的优势; 生产要素优势,即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产品市场不完全 要素市场不完全 规模经济,市场不完全性,厂商的垄断优势,FDI,三、垄断优势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众多的经济学家利用实证方法,寻求与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性极强的垄断优势类型。,核心技术、规模经济、资本和货币、组织管理能力等,代表性理论: 约翰逊的“知识资产论”、凯夫斯的“产品差异论”、沃尔夫等人的“规模经济论”、阿利伯的“货币差异论”,1、核心技术优势,技术优势是海默的垄断优势的核心内容。 包括专利、专有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和组织才能、商标、信息、诀窍等。 新产品、新生产工艺和产品特异化的能力是最具实质性的构成部分。,既造成了投资企业的独占性,又常常是东道国所需要的东西。,以后的学者将核心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