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学家教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18179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左翼文学家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左翼文学家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左翼文学家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左翼文学家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左翼文学家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左翼文学家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翼文学家教案.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左翼文学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一批左翼作家们在艰难探索中前进着。其中,蒋光慈是一个重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第一节 蒋光慈一、 生平创作简介蒋光慈(19011931),又名光赤,安徽霍邱人,出生于小商人家庭。“五四”时期参加过学生运动。1921年赴苏联学习,1924年回国。在此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后结集为新梦、哀中国两本诗集出版。新梦收集了作者留苏期间创作的诗歌。作者以丰盈的激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怀念处于黑暗中的祖国和人民,召唤人民起来斗争。正如诗人在文中所言,他是用自己的全身、全心、全意识高歌革命。新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中第一部歌颂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诗集,也是中国第

2、一部革命诗集。出版后,颇受青年读者的欢迎,对他们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哀中国是作者回国后,目睹中国黑暗现实而发出的悲愤呼喊,基调由新梦的热情澎湃变为深沉凝重,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批判成为诗集的最强音。二、 早期创作1925年之后,蒋光慈以较多的精力投入小说创作,少年漂泊者是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他通过主人公汪中漂泊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五四”以后直到“五卅”前夕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作品中展示了汪中重自发的反抗到自觉斗争的转变过程,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当时青年的苦闷和觉醒。汪中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在当时的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短裤党完成于1927年4月,及时地反映了党领导下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3、。作者站在革命的立场上,描绘了起义从失败到胜利的过程,歌颂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其中斗争的领导者杨直夫身患重病而坚持工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如此大的规模正面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证据”,短裤党可谓是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但作品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人物形象不够鲜明,艺术上较为粗糙等。三、 大革命失败后的创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蒋光慈思想苦闷,心绪低落。这个时期写有野祭、菊芬,长篇小说最后的微笑等。这些作品虽然以反革命政变为背景,表现了革命者严酷而艰苦的斗争生活,但字里行间流露出较多的小资产阶级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菊芬和最后的微笑中的主人公菊芬和王

4、阿贵都“把枪柄拿到手里了”,但却是用恐怖手段暗杀去反抗反动统治者,走上了个人反抗的道路,最后牺牲了自己。尤其是后一篇,青年工人王阿贵被工厂开除后,在对敌人的强烈仇恨和由失业引起的极度痛苦中,连续杀死了本厂的工头、工会委员等数人后,还想把自己的父母、妹妹野杀掉,最后在军警的包围下举枪自杀,脸上“充满了胜利的微笑”。这两部作品透露出当时革命浪漫谛克倾向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一种革命的幼稚病“左”的盲动情绪,这是在反革命的白色恐怖下,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空虚幻灭情绪的侧面反映。另外,因作品是作家激愤之作,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作家宣泄思想感情的工具,不够丰满。蒋光慈是“革命加恋爱”的始作俑者,这从野祭菊芬对

5、多角恋爱的描写中就可窥见一斑。长篇丽莎的哀怨,作者意在描写白俄贵妇所代表的反动阶级对十月革命的恐惧心理,从而显示无产阶级的胜利,但作者在表现丽莎的沉沦和没落时,较明显地流露了对她的同情,因而受到左翼文坛的批判。1928年后,蒋光慈受到农村土地革命的鼓舞,参加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运动,这个时期他开始纠正自己创作中的错误倾向。从1930年1月出版的中篇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可以看出她为此所做的努力。女主人公王曼英是一位大革命失败后的时代女性。小说的上半部分写投身革命的女学生王曼英在大革命失败后由痛苦绝望而转向幻灭堕落;下半部分写她在革命者李尚志的感召和帮助下,洗心革面,重新投入革命运动中。如冲出

6、云围的月亮一样获得新生。着作品中,作家对王曼英的堕落批判得不够有力,反而流露出欣赏同情的情绪,甚至有时给她的堕落涂上革命的釉彩:“从前曼英没有用刀枪的力量将敌人剿灭,现在曼英可以利用自己的肉体的美来将敌人捉弄。”对曼英思想转变的描写野不够真实可信,“革命加恋爱”的公式化仍然明显。因而小说虽然显示出作家积极探索并寻求知识青年应走的正确革命道路的信念,艺术水平野大有提高,但仍未冲破革命罗曼蒂克倾向的局限性。1930年完成的田野的风(原名咆哮的土地),是蒋光慈艺术上和思想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在这部作品中,他进行了对前一时期创作中的革命罗曼蒂克倾向的超越,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的胜利。这部小说第一次以长篇小

7、说的形式描写了党领导下的农民武装暴动这一重大题材。小说以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的湖南农民运动未背景,描写某一个村庄,受压迫的,迷信落后的农民,经矿工张进德和革命知识分子李杰点燃革命火种后,在短时期内,建立农协,开展土地革命,一片沸腾德景象。“马日事变”后,他们又组织农民武装,击败敌人阴谋,集体奔向金刚山。小说真实反映了党领导下农民运动的全过程,揭示了农民和地主之间阶级斗争的尖锐复杂性。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基本克服了“脸谱主义”,塑造了一批富有个性特征的革命领导者和农民形象,矿工张进德和革命知识分子李杰是其中刻画较成功的两个。张进德,矿山工人,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革命坚定,讲究斗争策略,在

8、革命运动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者在写作中,忠实于人物性格,注意展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消除了前期那种概念化简单化的色彩,使之更为真实可信。李杰,是背叛地主阶级的革命知识分子,作者更多的运用内心独白、心理剖析和艺术对比的方法,揭示他思想中的矛盾斗争,避免了以往写知识分子的转变往往是突变式的弊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蒋光慈不再采用主观空洞的情感宣泄式的写法,而代之以现实主义的描写,结构紧凑,情节进展顺理成章,生活实感大大加强。这些都显示了作家的创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四、 作品特色蒋光慈的作品几乎都是与时代“同步”的,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并特具一种历史沸腾时期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9、力。从短裤党到田野的风,蒋光慈的创作是“在幼稚与错误之中,慢慢地生长而且健康起来”。尽管他的创作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作为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的先行者,蒋光慈在新文学发展史上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第二节 叶紫在30年代左翼文坛的夜空中,闪耀着一颗新星,即青年作家叶紫。一、生平创作简介叶紫(19121939),原名余鹤林,湖南益阳人,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兴起时,他的父亲、叔父、姐姐都投身其中,成为革命中坚。北伐军进占武汉后,叶紫离开中学,被叔父送入武汉军事学校第三分校学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叶紫的父亲和姐姐遭反动派杀害,叶紫被迫逃离家乡,从此过着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先后作过学徒、小学

10、教员、报馆编辑,并阅读了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叶紫的第一篇小说丰收问世,引起文坛的重视。1935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丰收,后又出版中篇星及短篇集山村一夜。1939年,当他准备写长篇太阳从西边出来时,不幸在贫病中过早去世。叶紫浸渍着血和泪、集人世之惨痛于一身的身世经历,影响和决定着他的创作面貌。鲁迅曾指出:“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但他的经历,却抵得太平天下的顺民的一世纪的经历。”叶紫的主要作品都是以自身的遭遇为题材,用饱蘸强烈感情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农民水深火热的境遇、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和30年代的农村斗争。二、作品内容在叶紫的小说创作中,最优秀、最重要的部分是取

11、材于农村生活斗争的作品,农民的苦难现状和出路问题成为他瞩目的中心。丰收是叶紫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他所熟悉的湖南农民为背景,展示了贫农云普叔一家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悲惨生活,集中描写了“丰收成灾”的乡间悲剧。老一代农民云普叔在灾后悲惨的岁月中,忍饥挨饿,无昼夜地抗旱抗洪,卖屋鬻女,拼命操劳,好不容易获得了丰收,但他做梦也未曾想到,丰收给他带来的却是一场新的灾难。全家人用血汗换来的谷子,还没吃一顿饱饭,就被一抢而光,并且还有亏欠,云普叔也曾因此忧愤成疾,陷入更加悲惨的境地。作品的批判锋芒直指国民党政权及其社会基础土豪劣绅,他们狼狈为奸,用高利贷和苛捐杂税对农民进行盘剥,巧取豪夺。在作品的最后,作者

12、描写了以立秋为代表的一代青年农民的觉醒,暗示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斗争正在被孕育着。小说发表后,立即赢得了文艺界的赞誉。“丰收成灾”是当时较普遍的创作题材,如叶绍钧的多收了三五斗、茅盾的春蚕等,而丰收的描写最具时代特色。它不是孤立地描写农民的不幸和苦难,而是把他们置于30年代中国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革命的广阔背景下展开描写,深刻揭示出造成农民苦难的社会原因和农民争取解放的根本途径。丰收之后,叶紫写了它的续篇火。抗租运动终于起来了,并且由于地主的反动政府的镇压而演成了“像爆发了火山”一样的暴动,云普叔也站立起来参加了暴动。胜利后,群众跑去和红军汇合去了。丰收和火形成了一幅展示农民对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忍

13、无可忍而最终奋起反抗斗争的完整、动人的画卷。收在丰收集中的短篇小说,还有电网外、夜哨线、向导等,都揭露了反动派的暴虐与腐朽,表现了人民的抗争与希望。叶紫于193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星,也是以湖南农民运动以至土地革命为背景的,作品通过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梅春姐屈折的经历,表现了农村妇女在革命斗争中的觉醒与成长,题材新颖,问世后受到文学界的重视与好评。小说开篇就充溢着悲剧气息。梅春姐的悲哀和怏怏闺怨不是单纯的少妇思春,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诸多方面压抑下的“地火”。梅春姐是一个漂亮、多情和贤惠的青 春女性,小说以富于诗意和爱怜的笔触描写她的外形和气质,但这样一个美丽的女性,非但得不到丈夫的呵护,反而

14、只是一个“替他管理家务,陪伴泄欲的器具”,时常遭受 殴打,不但使梅春姐生理和心理受到压抑和摧残,也使她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形象受到损 害,男人们“用各种各色的贪婪的视线和粗俗的调情话去包围,袭击那个年轻的妇人”,女人们用窥视、讽刺、鄙夷和同情的语言嘲笑她。惟一值得自己骄傲的,是“她用她 自己的眼泪和遍体的伤痕来博得全村老迈人们的赞扬”,“尤其是对于那些浮荡的,不 守家规的妇人的骄傲”。对于梅春姐这样一个有爱有欲、珍视社会形象的青春少妇来说 ,生存境遇所带来的痛苦、悲哀、空虚和孤独,使她难以忍受无涯的黑暗的长夜,常常 幻想奇迹发生。梅春姐的生命活力在压抑中忍耐着,等待着命运星火的 点燃。革命成了梅春

15、姐的救世主,尽管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革命,可当革命第一个事件 “剪头发”降临时,所有女人都痛哭流涕,惟有梅春姐泰然地毫不犹豫地挺身迎接锐利 的剪刀。当人们在紧张、好奇、恐惧和惶惑中关注着革命,连梅春姐那残暴、野蛮的无 赖丈夫也要去参加什么会(因为这个会可以使他发财、打牌、赌钱)时,革命对梅春姐来 说,却是一场从肉体到心灵的脱胎换骨的洗礼。革命带给梅春姐的首先是情欲的解放,“那一个的白白的,微红的,丰润的面庞上,闪动着一双长着长长的,星一般的眼睛! ”搅乱了梅春姐本已绝望的心灵,“在她的脑际里,却盘桓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摇摆不定的想头”。尽管她觉得“不能让这些无聊的,漆一般的想头把她的洁白的身名涂坏

16、” ,可是欲望、情感和希望的闸门一旦打开一点缝隙,就阻挡不住汹涌澎湃的解放潮水。当长着一双“长长睫毛的,撩人的,星一般眼睛”的黄副会长向她求欢求爱时,“她犹 疑,焦虑着!她的脚,会茫然地,像着魔般地不由她的主持了!它踏着那茅丛丛的园中的 小路,它把她发疯般地高高低低地载向那林子边前!”但是偷情被人知晓了,梅春 姐面对的是村人的指指点点,丈夫的暴打,内心的悔恨,以及那不曾熄灭的希望之光。 当黄副会长决定依靠革命的力量解决问题时,梅春姐终于将命运和革命捆绑在一起,情人黄副会长成了她生命中可以依靠的北斗星:革命让梅春姐饱经摧残的人性得以觉醒、压抑已久的情爱得以释放,更使梅春姐获得了新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形象。在经历了偷情风波不久,“梅春姐非常幸福地又回到村中 来了:她是奉了命令同黄一道回的。”她手中有了革命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