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盘育秧不同播种量秧苗素质和产量比较试验.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14414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塑盘育秧不同播种量秧苗素质和产量比较试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塑盘育秧不同播种量秧苗素质和产量比较试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塑盘育秧不同播种量秧苗素质和产量比较试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塑盘育秧不同播种量秧苗素质和产量比较试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塑盘育秧不同播种量秧苗素质和产量比较试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塑盘育秧不同播种量秧苗素质和产量比较试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塑盘育秧不同播种量秧苗素质和产量比较试验.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塑盘育秧不同播种量秧苗素质和产量比较试验近湖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为了进一步提高机插水稻盘育秧苗个体素质,为大田水稻优质生长积累强势物质基础,促进水稻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提高,进而增加籽粒产量。我们从秧盘不同播量入手,进行秧苗苗体素质、大田生长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对比试验,从而优选出具有应用前景的播量范围,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 试验设计及测定项目1.1试验设计供试品种为淮稻5号,种子发芽率85%,试验设计每个秧盘播干种70克、90克、110克、130克、150克、170克6个播量水平。大田试验重复2次,计12个试验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30m2。人工拉绳定穴模拟机插,栽插密度3012.

2、6cm,每亩1.76万穴,处理间重复间密度一致。1.2考察测定项目1.2.1单位面积成苗数:于播后10天在每个处理中切取1010cm板面的秧苗2块,考察每平方厘米苗数。1.2.2秧苗形态指标:于播后15天在每个处理中切取88cm秧块1个,并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秧苗20株,测定株高、茎基粗度(距离分蘖节2cm处)和百株鲜重。1.2.3秧苗发根力:于播后15天切取1010cm秧块1个,洗去根部土壤,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秧苗20株,计数种子根数。1.2.4缺穴率:每处理分别备育一盘秧苗,测定缺穴率(即机插漏插率)。1.2.5穗粒结构及产量:成熟期每小区50穴测定单位面积穗数,并按平均穗数取代表性样株5穴测定

3、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以1000实粒样本称重,重复3次(误差不超过0.05克),求取千粒重。各小区割200穴测实产。1.3试验概况试验于2013年5月至10月在县内近湖镇塘东村境内近湖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场进行。5月29日播种,采用塑盘旱育秧,秧盘规格2858cm,6月21日人工拉绳定穴模拟机插,栽时叶龄3.7叶。其它管理措施都按亩产700kg高产要求进行。2 结果与分析2.1秧苗综合素质据苗情考查,秧苗株高、叶龄、根量、茎粗等指标不同播量间差异明显,播量为70克/盘和90克/盘的百株鲜重、茎基部粗度及单株根量等均具有明显的优势,与播量150克/盘和170克/盘间差异显著。但其单位面积苗数少

4、、盘根差,秧苗易分散,不利于起秧、卷秧和运秧,尤以前者最甚,不适于机插。播量为150克/盘和170克/盘的百株鲜重、茎基部粗度偏低,尤以后者明显不及其它播量,苗体细弱,个体素质差,不利于机插后返青活棵,影响群体起点质量,对于培育健壮个体、高效优质群体的难度增大。130克/盘及以下播量的茎基部粗度、百株鲜重及单株根量间无明显差异,但较150克/盘和170克/盘播量间明显。也就是说,播量达130克/盘的再增大播量,秧苗个体素质将呈几何级数下降。从秧苗提高个体综合素质和起运机插质量而言,每盘播量110-130克较好,130克最好(表1)。表1 不同播量秧苗素质播量(克/盘)叶龄(叶)株高(cm)茎粗

5、(mm)百株鲜重(克/百株)种子根(条)盘根起运苗数(株/cm2)702.713.22.1812.06.5较差1.08902.713.32.1611.76.4较差1.591102.713.22.1211.36.4好1.701302.713.52.0610.86.1好2.001502.714.61.939.26.2好2.241702.714.71.757.76.0好2.452.2单位面积苗数及机插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播量与单位面积成苗数呈正相关,与理论漏插率和每亩基本苗呈负相关,即随着每盘播种量的增加,单位面积苗数、亩基本苗增加,而漏插率有明显的降低趋势。因此,播量愈大,可以有效降低漏插率,提高

6、机插密度。此外,按照水稻定量调控栽培的要求,要获得机插水稻的高产指标,除提高秧苗个体素质外,还需要插足1.8万穴左右,每穴35苗,每亩78万基本苗。显然,每盘70克播量其基本苗仅为5.48万,漏插率也偏高,达到19.75%,不足以达到机插稻高产群体的要求。在不考虑秧苗个体素质的情况下,当每盘播量达到110克及以上时,仅就满足栽插群体数量和减少漏插率是可行的。表2 不同播量栽插情况播量(克/盘)秧盘苗数(株/cm2)理论漏插率(%)栽插密度(万穴/亩)基本苗(万/亩)701.0819.751.555.48901.397.351.747.051101.705.211.787.621302.003.

7、131.828.181502.241.081.868.751702.450.681.889.062.3群体动态从表3看出,每亩基本苗数随着播量的增加而提高,基本苗数的多少与未来群体动态关系密切,因而,栽后群体发展态势与播量间也间接地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从表中看出,各生育期群体总量都随着播量的增加而提高。但是否苗多群体就好呢?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关注高峰苗和成穗率与群体质量密切相关的两个指标。每盘70克播量处理高峰苗数31.48万,但它出现在拔节后,成穗率只有72.85%,无效分蘖占27.15%,群体质量不高;每盘170克播量的群体,虽然高峰苗出现在拔节前,但高峰苗偏多,达34.86万,群体偏大,

8、群体质量也不高;每亩130克的播量,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或稍前,高峰苗数32.23万,群体适中,成穗率最高,达77.75%,群体质量好。表3 不同播量群体动态播量(克/盘)移栽期(万/亩)拔节期(万/亩)抽穗期(万/亩)成熟期(万/亩)高峰苗(万/亩)成穗率(%)705.4827.5825.6822.9331.4872.85907.0530.4626.0523.6831.5475.081107.6231.8526.7324.7532.4376.321308.1832.2327.0525.0632.7377.751508.7533.7427.5725.6833.1476.111709.0634.8

9、628.1226.2334.8675.242.4产量及其构成实际产量以每盘130克播量的最高,达678.8kg/亩,以70克/盘播量最低,为636.3kg/亩,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究其增产原因,130克/盘播量与每亩70克、90克、110克播量相比,主要表现为增穗增产,与150克、170克播量相比,主要表现为增粒增产。进一步分析各处理每亩总颖花量,也以130克/盘播量最高,达2727.78万/亩,比每盘70克、90克、110克、150克、170克播量处理分别增加170.17万、91.25万、27.78万、45.76万和121.04万,分别增加6.65%、3.46%、1.03%、1.71%和4.6

10、4%,这是130克/盘播量比其它处理增产的根本原因。表4 不同播量产量及其构成播量(克/盘)有效穗(万/亩)穗粒数(粒/穗)群 体颖花量(万/亩)结实率(%)千粒重(克)理论产量(kg/亩)实际产量(kg/亩)显著性0.050.113025.06108.852727.7895.3827.75722.0678.8aA11024.75109.092700.0095.2327.82715.3672.4abA15025.68104.442682.0295.0827.73707.1664.7abA9023.68111.342636.5395.1027.85698.3657.8bAB17026.2399.

11、382606.7495.2227.65686.3648.1bcB7022.93111.542557.6194.5627.90674.8636.3cB3 结论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每盘播量低于110克,秧苗个体素质优化,但栽后理论群体指标不能达到机插秧高产栽培要求,盘内单位面积苗数少,机械漏插率高,栽插穴数少,基本苗不足。生育后期无效分蘖多,成穗率低,每亩颖花量不足,产量低,且秧苗盘根差,不利于起运和机插。每盘播量150克及以上处理,3叶期后盘内苗体拥挤,苗间透风透光条件差,苗体细弱,秧苗质量差,影响栽插秧苗起点质量。生育中后期群体偏大,高峰苗多,成穗率和颖花量不高,产量也不太高。每盘130克左右播量,20天及以内秧龄,移栽时苗体个体素质、秧苗起运和机插、大田生育质量、产量及其构成等都有一定的优势。综上所述,淮稻5号塑盘育秧其适宜的播量范围120克130克/盘(2858cm),对于其它品种,要根据品种的千粒重、发芽率进行修正。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